人生的首要重点就是辨识人,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知己知彼。
做事也好,交朋友也罢,都是在跟人打交道。谁是骗子,谁是靠谱的人?谁稳重,谁急躁?谁柔软马虎,谁细致刻板?谁本分老实,谁玲珑七窍,私心藏奸?
哪怕你自己孤僻社恐,情愿独处,那你也要面对自己。当你独处时,另外一个自己往往出现,正是认识自己的好时机。
语言文字是人类的专属技能,是高级文明的象征。人的笔迹,相对稳定,是一个人内在个性的具象化。笔迹包含的信息特别丰富,所以才”字如其人“,能够看出这是个什么人来。究其本质,还是利用观察到的细节和信息做分析。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是工业化社会里,节奏早就快到飞起,职业合作的人,社交来的人脉,突然抓住的机遇,你根本没法长期相处判断人,时间精力都需要成本。那么掌握笔迹分析,是一个识人的快速诀窍。
有手机网络以后,大家都很少写字,但还是避免不了特定场合需要写字。签名需要,书面表达的需要,并没有消失。而且因为现代人疏于手写字,掩饰功夫下降,更加容易看出真相。
即便你用不上,也可以作为爱好,这门学问,很好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就教大家入门。
我当年之所以第一份职业去了心理学杂志,也是因为怀着浓郁的好奇心,想要知道,如何洞察人的内心世界。认识自我,也认识他人。这也是我后来在接触了实证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后,对人的笔迹产生兴趣,开始给人做分析的缘起。在这里,先澄清一个误解:
古代的测字,也叫触字,你给出一个字,通过这个字的结构部首,来窥探天机和时运。总之,测字完全是一门玄学。你写出了带有走之底部的部首的文字,那就暗示你将被贬谪,逃亡什么的,这纯粹属于发挥想象力搞文学。属于名字里有个“触”,触类旁通,穿凿附会。
所以这一门技术,现在基本上行不通,也没什么人感兴趣了。解释不了人的内在规律。
现代的笔迹分析,你可以理解为福尔摩斯的观察法。比如,福尔摩斯在《波希米亚丑闻》里问华生,贝克街B的台阶共有多少级?
福尔摩斯:“你经常看到从下面大厅到这间房子的台阶吧?”华生:“经常看到。”
福尔摩斯:“多少次了?”华生:“嗯,不下于几百次吧。”
福尔摩斯:“那么,有多少级台阶?”华生:“多少级台阶?,我不知道!”
福尔摩斯:“那就对啦!因为你没有观察,你只是在看嘛。我知道有17级台阶,因为我不但在看,而且在观察。”
我就不绕弯子,给大家直接上案例分析。几年前我做笔迹分析,恰好一个共同的读者,拿来香港报人马家辉的字找我分析。
马家辉的字:写别人的名字,写自己的名字,写赠言,一共是三种字体,提示时常切换人格面具。笔迹纤细得像蛛丝,连笔很有花式舞蹈的感觉,跳跃,本质个性偏冲动。
“颠倒梦想”是真实字体,均衡整齐,潦草中有规律,为人温柔且中度自恋,和签名的草书笔迹强烈反差,笔锋微微回钩,略压抑。
这个案例非常典型。我在生活中,也遇到了另外一个类似的例子。约莫五六年前,我的朋友h在一本佛学刊物做主编,组织了一个茶会。来的朋友各式各样,其中有位建筑公司的z总,带了自己写的一副字,赠送给h,作为恭贺。
我们一群朋友聊天,海阔天空,大说大笑的,唯有z总始终不出声,保持微笑。聊到他的时候,朋友们一致赞扬他儒雅,字也漂亮,他当时那幅字,是瘦金体,很雅致。我看了一眼挂在墙壁上的那幅字,开起玩笑来,我说z总这人,大家恐怕看走眼了,我就送他一个词“闷骚”,
大家顿时激发好奇,问我,沈嘉柯你这个说法有趣,z总怎么就闷骚了呢?
我解释说,就是今天可能在办公室里一本正经谈他千万的生意,明天就溜走了,自由散漫风花雪月去了。
z当时立马站起身,大惊失色的样子,激动起来,哎呀,哎呀。他说,他刚刚在山里呆了一阵子才回来,就是在公司里坐不住,忽然就跑出去的。
谜底也很简单。他写的那幅字,也是跟马家辉相同情况。赠语雅致,一丝不苟写了吉祥话,签名落款却极为狂草。他只有两副面孔,相对人格简单。马家辉三种字体切换,堪称更加内心矛盾。
再看另外一个例子。我当时是在深夜收到来信,再加上来询问的友人,本身也是文化领域的高手,所以我只是略加分析,给出结论,没有来得及解释太多:
“连笔藕断丝连,很隐约。笔锋几乎完全收敛,间架字体略倾斜。是个非常藏住脾气的人。恐怕是个极为聪明倔强、偏凉薄的朋友。”
在这里我把分析技术普及一下,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分析一个人的字,切入点入门就看这三样:
第一、间架。也就是文字的笔画结构。这一点特别有趣,我看过很多人的书写文字的间架,是变幻多端的。开始写的字,特别大,像蜜蜂苍蝇那么大,渐渐越来越所小,变成蚂蚁了。
忽大忽小,说明性格的伪装。比如想表现出自己的豪迈,写大字。但渐渐原形毕露,又瑟缩起来。说明骨子里的性格是畏畏缩缩,虚张声势。
开始一行字写得整齐,后面几句就潦草起来,说明骨子里的性格是不耐烦的。急性子也想修正自己的个性,但始终掩盖不住。
字体的倾斜程度,表面一个人的书写习惯,反推这个人的坐姿、处境。人的动作姿势是有整体性的。歪歪斜斜,恰是这个人的自控能力的表现。
字如其人。散漫的人,无论怎么纠正,试图掩盖,字里行间,还是透露出散漫。严谨的人,同一个道理。
因为疾病,衰老无力而字体歪斜潦草,跟个性的急躁,而字体潦草。是不一样的。这可以从墨水的浓淡来判断。
笔迹是一种文化行为,难免带有人的伪装矫饰成分,非自己的本性,耗费大量心力去维持,始终没法持久。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装不下去了。
第二、连笔。也据说部首偏旁之间,字与字之间的牵丝挂线。连笔常常就是省笔,为了快速书写。
这个时候有的人就疑惑了,我会用不同书法体写,区别很大啊?草书和楷书,行书,我写起来大不一样。或者,我赶时间很急的时候,和我心平气和闲适优雅也不一样。
的确,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的笔迹,显示出鲜明的心理状态区别。但是,笔迹是一个人长期的写作习惯里,最符合自己用力和生活习惯的最终结果。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硬笔软笔,皆可分析,人格的内在规律是一致的。
我相信大家一眼就看得出,这是王羲之的两种不同字体书法。左边是大名鼎鼎的《丧乱帖》草书。右边是天下第一的行书《兰亭集序》。行书偏楷体。草书则笔画黏连,书写更加随性。
猛然去比较,完全不是一个标准啊!然而,大家细看,在某些具体的字上,还是泄露了他的习惯。他的”之“字,出现在左边和右边,都极为像。那么这个字的稳定输出状态,就是他的常态。
连笔,连得好是行书草书,连得龙飞凤舞,鬼都不认识,可想而知,失去规范,举失去了表意。有的人,平时写字潇洒连笔,过一段时间,拿给他看,他自己都不认识写的什么了,那说明就是任性、缺乏自我认知。
从细节来看,王羲之的本性,还是一个规范内敛的人。虽然他有很多放浪不羁的民间传说。
第三、笔锋。顿、折、回钩这些就是写字的笔锋。看似文质彬彬的人,写自己名字的时候,收尾的笔画锋利笔直,简直想把纸张戳破一样。这就是嚣张跋扈,提示这个人高度自恋,对自己非常认可。
以李鸿章的字为例子,他这幅字里的落款,“章”的笔锋,虽然长,但并不锋利,略钝。这人保守怯懦,可见一斑。
收笔的时候,回钩提示一个人的自我否定、自我压抑。这是意识的外化。回钩越明显,提示着强烈的自我攻击。对自己的不满。
人的本性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在具体的场景运用里,有不同的利弊。内向慢性子放到办公室整理文件杂事,做得细致。火急火燎的行动派,大可安排开路当先锋。甚至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事合作,相互搭配好,非常厉害。
这三点,是入门功夫。掌握了之后,基本可以勾勒出人格画像。但是呢,这还只是黑白素描简笔级别的了解。
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就要动用到对标点符号的分析。文字是本身就是符号,而标点,则是对规律的总结。偏好什么标点,更加透露出大量下意识行为的信息。
当你遇到那种掩饰功夫高,故意变幻多端的字体时,可以让这个人抛开内容书写,只写自己的名字,多写几遍。一个人的签名,写上十来次,基本上就水落石出。
这篇就说到这里,是为第一回。这个系列我准备写五篇,"第二回:谈谈标点符号的暗喻。/第三回:谈谈实证的笔迹分析。/第四回:我再谈谈外国文字的笔迹分析。/第五回:当下书写文字的精神分析。"等我空闲时候,慢慢道来。
阅读更多文章
王安石这个人/王维李白不来电/唐伯虎的寂寞/撩男高手李太白
李白崇拜的人/可怜的鲁迅/谈谈二月河的小说
《卧虎藏龙》:纵然天高地厚/杨过当然爱郭芙,只不过……
谁是金庸小说第一情圣/世界上最危险的赌局被低估的金庸/
破解李白杜甫的感情之谜/白居易的文学遗嘱
海明威疑案/李泽厚为什么怨金庸
沈嘉柯你好,久别重逢的人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ngzia.com/jxzjg/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