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的孩子都是最棒的牛娃
常常有新手爸爸妈妈问:带娃,特别是俩娃实在是太累了,到底怎么做才能轻松一些呢?
轻松育儿,首先就是要到规律作息,不管是家有几个娃,都要让孩子保持固定并且一致的作息时间:吃喝睡玩,都要固定下来。
让孩子们保持规律作息就是留出属于我们休息的时间,毕竟妈妈也需要休息,休息好心情才能舒畅。作为曾经走过弯路的老司机??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不会把孩子扔给育儿嫂睡。。。,在把俩娃的作息调整到一个频率上之后,日子确实轻松了不少。
但是,你懂的,他们会不断换着花样来作妖。
不瞒大家说,去年3月份疫情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每天最让我烦躁的事情就是让叮当上床睡觉了。一到晚上八点多,明明马上要睡觉了,可俩娃却更加生龙活虎了。随着我的倒计时:“还有五分钟!”、“三分钟”、“一分钟”,仿佛只有我自己在着急上火,人家俩人该干嘛干嘛。
直到被威逼利诱洗漱、换好睡衣,躺到床上,俩娃生龙活虎的精神丝毫不减,不论多晚,睡前程序一定要走一遍:每人挑选一本书让老母亲讲,讲完还要再听一个故事,最后只能在彼此不愉快中进入睡眠。
疫情的原因,叮当原本规律的日常作息突然被打破了:困了的中午就眯一觉,不困就一直玩,甚至到了下午五六点再眯一觉,然后晚上嗨到半夜不睡觉,老母亲被折磨的筋疲力尽,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也常常一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干嘛”的表情。在持续了一周这种不规律作息之后,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设定新的生活规律,以及训练他们对时间的学习和管理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什么是时间?在重新进入新的规律作息之前,我想先让他们了解什么是时间。跟成人相比,孩子们天生对时间有着“感知惰性”。有时候午睡起来,他们觉得又是新的一天,该吃早餐了。又或是信誓旦旦地说:妈妈,我再玩儿分钟,结果一玩就是半小时都停不下来。爱因斯坦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相对论曾经说过: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个小时,你只觉得坐了片刻;如果你坐在一个热火炉上,片刻就像一小时。在孩子身上,也是如此。如果让孩子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看动画、拼乐高,一个小时都不嫌多。如果让他们做不喜欢的事,五分钟都如坐针毡。孩子们磨磨蹭蹭不睡觉,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理解“马上”、“五分钟”、“一分钟”的时间概念。于是,我开始计划训练叮当对于时间的认识和管理。第一步就是认识钟表,让时间变得更加形象。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认识钟表的具体时间可能有点难度,于是我就把时间限制在12个数字。我告诉叮当:钟表上最短的指针指向哪个数字,就是几点钟,比如小指针指向数字10,我们就要开始学习了,指向数字1,我们就要吃午餐了。没有两天,叮当就熟练的掌握了钟表上的时间。到了下午六点,我们要准备晚饭的时候,他们会跑过来说:妈妈,小指针现在到6了,我们是不是可以看一集动画片了呀?加拿大的夏天天黑得很晚,通常晚上八九点天空还是很亮。刚开始作息调整的时候,每次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叮当总是搞不清楚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于是我指着墙上的钟表,告诉他们现在已经八点了,该睡觉了。娃必备技能——等待对于家有兄弟姐妹的小朋友来说,从小他们就要学会等待:轮流喂奶、轮流穿衣服、轮流玩玩具、轮流让妈妈抱抱等等。但是,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又都是个“急性子”,等待这件事儿的确有点难。在他们还没有形成时间观念的时候,往往不知道等待需要多久,以及如何等待。下面的场景,各位爸爸妈妈一定非常熟悉。明明不是我们常规的亲子阅读时间,叮当非要缠着我讲故事,而我正在忙着工作或是做饭,就会让他们先自己读一会儿或者去玩一会儿。可是,他们显然对“等一会儿”没有什么概念,坚持让我立马就给他们讲。没错,等待也需要学习。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训练孩子从等待1分钟做起。渐渐从1分钟扩大到5分钟、10分钟,比如现在我再遇到上面的场景,我用手机给他们定好时间,1分钟或是5分钟的倒计时,叮当通常都能非常直观的知道需要等待多久。使用手机倒计时这一招真的很有效,现在叮当对于等待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可以在旁边等待很久。其实,这一招我还是在公园跟一位老外妈妈学到的。疫情前,有一次我陪叮当玩儿滑梯,突然听到旁边的妈妈手机发出了“闹铃”的声音,而她一直没有关,直到旁边跑来一个男孩,男孩自己把妈妈手机里的闹铃声按掉了,然后他妈妈说:10分钟到了哦,我们回家吧!然后母子俩手拉手,有说有笑的离开了。“倒计时”或是“闹钟”这个办法,对于孩子们进行时间训练非常有帮助。引入日程表日程表是规律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对于看护人来说,不管是小月龄还是大龄儿童,按照日程表安排一天真的是太惬意了。为了让每天照顾(伺候)娃的日子更加井然有序,我们强烈建议父母从宝贝们回到家的第一天就开始使用“宝宝作息记录表”来帮助我们记录孩子每天的日常作息。如何操作请看??这样带双胞胎能带出大把空闲时间?没错!随着宝宝们渐渐长大,作息记录表可以升级为日程安排表。比如早上几点起床,中午何时吃午饭,几点看书,晚上睡觉的时间都需要固定。于是,一边带着叮当认识时间,我们也开始重新规划疫情期间新的日程安排表。我分别在叮当各自的iPad上下载了一个日程安排app“小习惯”。刚开始几天,我来给他们安排好当日的日程,后来慢慢熟悉了之后,叮当会在每晚吃完饭后和我一起安排自己第二天的日程内容,也是给予了他们很充分的选择权。给孩子们做日程安排,其实就跟我们自己做工作计划一个道理,只不过,孩子喜欢”有趣“,所以一开始,要很注意“形式”,才能让他们觉得好玩,有意思,然后乐此不疲。“小习惯”这个app对小朋友们非常友好,可以根据每天不同的活动插入可爱的图片,即便是不明白中文意思,根据图片就知道自己每天的日程安排是什么。图片对于孩子来理解时间是一个非常棒的工具。把抽象的时间安排变成具体该做的事,可以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执行他们的计划。当然,在安排时间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问问他们的意见,以及告诉他为什么这个时间要做对应的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孩子们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规律的生活给予孩子掌握自己生活的权力,让他们有安全感。在执行了仅仅几天新的日程安排之后,叮当对自己每天的生活内容如何安排的都了然于胸,再也不会搞一些突然作妖行为了。老母亲从最初惧怕晚上哄睡,到现在最期待的就是夜晚。钟表小指针一到8,叮当就会互相提醒彼此要制定明天的日程表了。我们一起制作完之后,开开心心一起洗漱,换睡衣,听故事,然后秒睡。9点之前进入梦乡,第二天早上8点半起床。这样的生活一旦规律起来,对于看护人来说简直不要太神仙,因为属于自己的时间就会大大增加。包括叮当姥姥在内的一些人会认为,这样的规律训练对于孩子来说过于严苛,应该顺其自然。不瞒大家说,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息调整以及时间管理训练,我会经常听到他们哥俩嘟囔:现在学数学,待会儿出去玩,回来了吃饭,吃完饭就可以玩儿一会儿“洪恩识字”了。在户外放风玩得超嗨的时候,当我说“还有五分钟得回家了哦”,他们会互相告诉彼此还有“五分钟,抓紧玩儿”,然后时间一到,乖乖和我一起回家。而我再也不是以前那个需要大吼大叫拖着两只猴子回家的“虎妈”了。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时间的主人,愿每个家庭都能轻松一些。你家娃睡眠如何?有没有睡觉拖延症?快来吐槽吧!叮当妈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定居加拿大的科学育儿博主家有两只古灵精怪的twins小哥哥小红书:双胞胎叮当妈妈牛娃萌芽记两个科学型妈妈的教育园地萌芽的孩子都是最棒的牛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