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进入了长夏(农历六月),就连向来干燥的北方都开始雨水多了起来。这时候有那么一群人开始难以忍受潮湿的气候,我们就叫他们“大湿”吧!嗯嗯,听上去还蛮拉轰滴~好吧,请跟随本“大湿”一起来学习一下我潜心研究出来的祛湿大法吧,herewego!
1
湿的概念
“湿”为自然界六气中的一气,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当其气太过超出人体的正常承受能力或人体正气虚弱时,这时候“六气”中的湿就变成了“六淫”之一的邪气。没错,“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和“六淫”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当正常的气变成邪气而危害人体时,就被称为“六淫”了。湿为长夏的主气,与脾相应,故湿病多伤脾胃。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故一年之中长夏多湿病。湿亦可因涉水淋雨、居处伤湿,或以水为事。但湿浊可伤于四季任何时候,并不独见于长夏。
内湿和外湿
人体湿气有两种途径,即中医说的内湿和外湿。内湿是人体的气机运行过慢过缓,形成了壅滞;外湿是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使外界的潮湿侵入体内造成的。内湿比较好理解,外湿就有点费解了,人体的内外有皮肤阻隔,外界的湿气怎么能进入体内呢?实际上并不是湿气真正的进入了体内,中医认为气是能够互相感应的,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机体感受到了这种粘滞之气,时间长了体内的气机也变得迟缓,逐渐就形成了湿邪。就像伤寒一样,也不是寒邪真的束缚在了体表,而是机体感觉到寒冷以后,主动关闭了体表的开放功能,这种闭而不开的状态,我们约定俗成的叫做伤寒。
但除自然界的“外湿”之外,当脏腑功能失常时,又会因水液运化障碍而引起“内湿”;
湿的症状
如在体表时,可以出现周身沉困,四肢酸懒沉重,皮肤湿疹等症。
从体表进一步侵入了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
侵犯头部可出现头重如裹。
停滞胸腹部表现为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
又因为湿性趋下,可出现下肢水肿,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
典型的湿证都有舌苔厚腻,偏热的是黄腻,偏寒的是白腻。为什么会有舌苔厚腻呢?因为机体气机滞缓以后,肝脾的升腾之气不能翻上来,舌面上就像死水一潭,会有淤泥沉积,这样舌苔就逐渐增厚并粘腻。
上面说的湿邪症状还只是初期表现,真正的危害还在后面。由于湿邪的本质是过缓,使整个人体的运行节奏都变得迟缓,一些重浊的东西就会在人体很多部位沉积下来,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肥胖,大腹便便的人可以说都是湿浊沉积造成的。肥胖的后续效应大家都很熟悉了,可以进一步导致“三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都接踵而至。可见去除湿邪,防患于未然是非常必要的。
2
两种除湿方向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中医说的淡渗利湿,服用茯苓、泽泻、薏米、赤小豆、莲子等都属于这种方法,这些药物或食物都有比较好的效果,但这种方法也有致命的缺点,即能除掉已经生成的湿,不能防止湿邪的再次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就用到了第二种方法,疏通气机。前面说了湿邪的本质特征就是缓,什么能克制缓呢?当然是急。在五脏中,肝木是急的,脾土是缓的,所以五行生克中的木能克土就是这个意思。一个慢性子的人整天懒得动,这时要让一个急性子的人带动他一下。这样第二种方法的具体实施就是健脾疏肝,健脾是为了增强懒人的实力,让他有力气运动;疏肝是让机体的节奏变快一些,整个气机流动起来,这样一来湿邪就祛除了。健脾可以选用六君子汤,疏肝可选用香附、苏梗、郁金、白芍等药物。
现代人都有个特点就是懒,整体坐着不动,所以体质偏湿的人是非常多的。现代的这种湿和古代不一样,古人劳作的多,湿邪多由外部侵入,属于外湿,用第一种方法效果非常好。现代人湿的根源是懒,所以第二种方法更为合适。当然仅靠药物还不是最高明的办法,最好的方法是克服“懒病”,多进行运动。
3
外湿的形成和防治
形成
外湿常较多发生在夏季,尤其是长夏(即农历六月份)为湿气主令,这跟多雨的气候及居住环境的潮湿有关。潮湿之气会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及脏腑运化功能。
防
保持居住环境干燥;
勤晾晒被褥等床上用品;
保持室内勤通风,因风能胜湿;
保持汗出通畅,避免室内空调温度太低;
可与室内放置木炭,以吸收湿气;
治
★食
扁豆薏米粥
白扁豆30g、炒苡仁30g、大米g,煮粥食,可在早餐、晚餐各食一碗。
做法:将白扁豆、炒苡仁冷水浸泡2小时,再与大米一起煮至苡仁软烂后食用。
注意:苡仁请务必煮至软烂,否则食后反致胃痛、胃胀等不适。如用于湿热,可用生苡仁,多适用于各种皮肤病属湿热型者。
★饮
荷叶橘皮茶
荷叶、陈皮、炒麦芽各3g
用法:上药冷水浸泡30分钟后,水开后再小火煎5分钟,滤去渣滓后,代茶饮,每日一次。
注意:化湿药用于舌苔厚腻、脉濡软、不喜饮水、胃部满闷、食欲不振、周身酸困的水湿困脾证。如阴虚而口咽干燥、舌红苔少或无苔、或舌苔干燥等阴虚证及弦实、洪数脉等实热证禁用。
★药
出现吐泻、食欲不振、不思饮水、周身酸痛、舌苔白腻时,可用藿香正气水治疗。而湿热小便不利、腹泻、口中黏腻,甚至口苦者,可用六一散煎水代茶饮。
★灸
素体有湿,夏季易患吐泻者,在未患病阶段建议平日常灸足三里、中脘,可采用隔姜灸。
灸法:用鲜生姜切成约3mm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处,上面再放艾炷灸之。
将生姜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于姜片上,用打火机将艾炷点燃,等艾炷燃烧完,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3-5壮,使局部皮肤起红晕为度。
猜你想看:
每天晚上当零嘴吃一把,湿气没了,大肚腩留了,男女不妨试一试
湿气较重百病生,夏季祛湿正当时,中医教你如何快速去除体内湿气
花椒加一物泡脚,体内湿气没了,皮肤细腻,卵巢更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