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大火的韩剧《黑暗荣耀》中有这样一幕:妻子给丈夫发了一连串消息,丈夫看了后没有回复。妻子回家后质问丈夫这件事,丈夫说:我回了,回了沉默。
抛开前后剧情,这位丈夫的回答,其实让很多人抓狂。
因为沉默是阻碍夫妻沟通的罪魁祸首。它没有言语、没有眼神、甚至没有表情,但它的杀伤力却最大。这就正应了那句话:最高级的惩罚就是沉默,最矜持的报复就是无视。男人为什么不沟通
生活中,让很多人苦恼的一点是:一和伴侣吵架,对方就选择冷战,既不沟通,也不主动解决问题,就像没事人儿一样。
面对这种情况,你是不是特别想问:他为什么就是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呢?为什么总是选择回避呢?为什么不能理解一下我迫切想要解决问题的心情呢?
事实上,避而不谈的目的很明显:害怕利益受损。
不说出来,其实是因为他潜意识里是知道的,自己的理由并不充分、也站不住脚,所以,他得用回避这种迂回的方式和你对抗。而你也更不用想着让他理解你。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论断:谁痛苦谁改变。
你想解决问题的迫切需求说明了是你在痛苦,所以你想改变。很多情况下,他是那个给你带来痛苦的人。这就相当于是:你想要的那种改变,实际上动了他的利益。
所以,很多选择沉默的人,他们内心都在打一个小算盘,觉得这件事过两天就好了,随便糊弄糊弄你也就不会再追究了。
而如果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你依旧没办法释怀,这时,你再旧事重提,他们的态度便是要么不耐烦,要么继续沿用上次的办法。甚至还有可能倒打一耙,给你打上“爱翻旧账”的标签。
其实,想一想,选择沉默的人挺自私的。他们只考虑到自己的感受,也只在乎自己的想法。他一旦把这件事设定为过几天就能忘掉,那么你就得如他所想,把他带给你的不愉快都忘掉。
当然,也不是所有沉默者都有这样的心思。
曾经跟一个朋友谈论过这件事,他自己就是属于喜欢用沉默代替回答的那类人。问他为什么在伴侣想要跟他沟通时,他冷漠的就像个旁观者?
他说,在那样一个氛围下,比起辩解,他更希望让时间去证明到底谁对谁错。沟通的目的不是争输赢
不论是那个想要沟通的人,还是回避沟通的人,大家无意中都暴露了一点:想论个对错、争个输赢。
可是,感情中的很多事情是没有绝对的对错的。所以,我们沟通的目的应该是尽可能调和这些矛盾,商量出一个平衡的结果。
而不是一方带着情绪,把沟通看作是发泄,一股脑儿倾泻了自己的需求后,就必须让对方服从。更不是在面对问题时装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冷眼看着对方歇斯底里。上文中提到的那个朋友,他是个慢性子,而他老婆是个急性子。所以每次他们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老婆在风风火火想办法,他则悠哉悠哉,好像事不关己的样子。
急性子的人肯定忍不了,而慢性子的他也特不理解,觉得着急又不能解决问题。这种时候,伴随而来的必然是争吵。
他说,他老婆其实就这个问题跟他主动说过很多次,他也曾尝试过迎合老婆的节奏,但他整个人就是特别不舒服,感觉一直被人推着走。很多事情他自己还没想明白呢,就稀里糊涂的做决定了。几次过后,他受不了,便又恢复了老样子。而他老婆自然不满意,两个人一说到这件事便是剑拔弩张的架势。一开始,两个人还能吵一吵,现在,他直接选择沉默。
其实,说白了,他们双方都在无视对方的需求。妻子希望丈夫能改掉慢悠悠的性格,所以强制对方跟上自己的节奏,但她忽略了丈夫的内心感受,并且没有做一些及时的鼓励和安抚。
而丈夫明知道妻子很着急,却依旧选择沉默,他不满意但他不表达,还冠冕堂皇地说让时间证明对错,结果最后把妻子憋出了内伤。
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沟通是一个有来有往、流动的过程。
所以,在现实中,我们不要把沟通看成是自己说,并且也一定要逼着对方说。
逼出来的保证,通常没什么实际意义。头两次他按照保证的做了,后面就未必管用了。看上去是有阶段性成果了,最后发现,把双方的关系又逼进了死胡同。沟通的建议很多尝试沟通的人,常常陷入一个误区,以为沟通就是用嘴说。可实际上,我们的感觉器官不是只有嘴巴的。
如果用嘴巴说不管用,那就用耳朵听。
卡耐基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致意倾听的人。你想和对方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那么从一开始就要有听对方说的意识,放下激烈的情绪,给对方表达的机会,花点耐心在倾听上,而不是总质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除了耳朵听,还有就是眼神的交流。科学研究表明,每天对视15分钟的家庭,比没有眼神交流的家庭的幸福感要高于70%。眼睛最能传达一个人的感情,有些人明明很想表达对对方的关心,但又害怕说错话,那你关切的眼神就多在ta身上停留几秒,让对方感觉到你其实一直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ngzia.com/jxzjd/1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