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急性子 > 急性子别名 > 正文 > 正文

是什么让孩子变成了慢性子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3/26 17:23:32

“你能不能快点!”这句话是不是很耳熟,孩子做事慢吞吞,慢吞吞地吃饭、慢吞吞地穿衣服、作业总是拖到半夜才写完、画个图也画上半天。。。。大人急得火烧火燎,孩子还是不徐不疾的!父母沮丧极了,尤其是急性子的父母,总抱怨自己做事这么利索,怎么养了个“慢性子”。作为父母,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导致孩子“慢性子”的深层次原因,不能对症纠正,那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如此“慢性子”呢?

1、先天因素

拖延并不只是一种“坏习惯”,有诸多研究已经表明,生理原因也会造成这一现象。在人的大脑功能分区中,与计划、控制、注意力和执行有关的脑区,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区。当这部分区域功能受损或不活跃的时候,大脑排除杂扰事物的能力就会降低,注意力也会严重受到影响,做事效率会显著降低。如果孩子运动协调能力、注意力以及反应能力比同龄人逊色,一个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做什么事情都仿佛“慢半拍”。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注意观察,如果孩子在运动协调能力、注意力和反应能力方面与同龄人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就应该相应地锻炼刺激他们大脑这一功能区域的发展,比如让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跳绳、踢球、游泳或者下围棋,这对于刺激孩子神经末梢和协调功能来说很有效果。同时在孩子睡前给他们进行全身按摩也很有好处。

2、心理因素

凡事拖拖拉拉的孩子,心理通常是不痛快的。许多实例表明,凡事拖延的孩子,往往有一个性格急躁、期望值高、控制欲强的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不断地在“强制”、“催促”孩子按他们给定的目标来做,根本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面对如此强势的父母,孩子往往很无助,最后只能选择拖延作为无言的反抗,“我没有自由做觉定,但我可以拖延你们的决定”。

要改变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给他们选择权。想要孩子做一件事,不要在一旁喋喋不休,啰嗦不停,可以把怎么做这件事的选择权交给孩子,他们慢慢便能够学会自己掌控时间。

3、行为原因

有些孩子的拖拉只是单纯行为上的,他们缺乏时间观念、做事没有条理、缺乏计划、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他就不会觉得原本一个小时就能做完的事情却用了两个小时是一种时间浪费;如果孩子做事没有计划性,他就不能很好的把握事情的重点和节奏,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事情。

对于这些行为,我们首先要增强孩子的自律性,当孩子在做某件事时,可以和孩子达成一个共同认识,做一个时间限定,把守时的任务交给他们自己。穆穆以前在外面玩总是喊不回家,各种哄吓都不管用,玩到所有小朋友都走了他还哭闹着不回家。后来,我在让他回家之前跟他做一次时间约定,比如,再玩5分钟我们就回家了,或者再骑两圈自行车就走等等可量化的要求,而且这个要求必须他自己也同意,起初几次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是不太愿意走,但也不像以前哭闹着不听,后来,到了约定时间,自己欣然的说“好了妈妈,我们回去吧”。所以,我们这种简短陈述的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我们希望,也认为他们能够准时,始终用这种正面的预期方式,让孩子自己觉得他们可以掌控时间。

4、总是包办代替

有些父母常会因为孩子做事慢,觉得与其让孩子自己做,还不如自己替他做,这样更省心、省事。长此以往,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便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不仅会使孩子的惰性越来越强,反而会使他们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形成对父母的依赖即使是面对一些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也拖拉着等待家长的援助之手。

所以,要想让孩子不再磨蹭,父母就必须剔除对他多余的关爱,让孩子远离对父母的依赖,更不能因为孩子慢就包办代替。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ngzia.com/jxzbm/110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急性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