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急性子 > 急性子用法 > 正文 > 正文

孩子一不满足就发脾气哭闹不止,这样的急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4/21 11:36:34

生活中很多孩子,跟父母提出自己的要求时,一旦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就会爆发情绪,又哭又闹,令很多家长感到头疼。说实话,这样“急性子”的孩子,真的不在少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呢?针对孩子的这种情况,家长又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急性子”的孩子,一般有这些特征

1、等不及,爱发脾气

急性子的孩子一般都会觉得,他提出了要求,别人就要立刻给他解决,多拖一分钟都不可以。如果家长满足不了他,孩子就会发脾气,又哭又闹,通过这种方式来向家长施加压力。

2、不坚持,没有耐心

因为性子急,所以做事情总希望能一蹴而就,而不能接受一步一个脚印,仔细打好基础、做足准备。这样的孩子,做事情总是三分钟热度,兴趣来得快走得也快,如果家长不管,孩子什么都做不好。

3、坐不住,爱开小差

急性子的孩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总是不自觉地走神、开小差,而不能一直乖乖地坐着,聚精会神地听别人讲话。这种坏习惯,不仅对孩子将来的学习成绩会有影响,就连孩子工作了之后,也会让孩子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导致孩子变成“急性子”的原因是什么?

1、处于“大脑发展飞跃期”

研究发现,孩子急躁发脾气,也可以算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进化行为。简单点来说,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大脑也会进行发育,而大脑处于发展飞跃期时,也可能促使孩子出现“性子急”的情况。

2、家长的影响

首先,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其次,父母还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不管从遗传这个角度来说,还是从榜样这个角度来说,孩子性子急、脾气燥,家长都脱不了干系。如果家长生活中就是一个急性子,那么他们的孩子也是急性子,就可以理解了。

3、跑偏的养育方式

有的家长有了孩子后,由于太心疼孩子,所以有些小题大做,也可以说比较“矫情”。举个例子,宝宝饿了,要喝牛奶,家长着急忙慌的冲好了奶粉,拿给了孩子,但还是觉得委屈了孩子,给孩子饿坏了。

于是,一边喂孩子一边哄着:“乖乖饿坏了,都怪我不好,下次不会这样了!”如果家长一直这样,那么等孩子稍大一点,就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只要自己哭闹,就能更快达成目的。结果呢?孩子变成了急性子,耐性也越来越差了。

4、孩子没有时间观念

不管做什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准备,而孩子如果缺乏时间观念,就会不懂这点,从而一旦事情发展不如自己预期,就会爆发情绪,也就是慢慢形成了急性子。可见,及时教孩子学会时间规划,真的很关键。

孩子“急性子”,家长怎样帮他们纠正?

1、延迟满足

也就是说,当宝宝有需要时,家长没必要立即达成宝宝的需求,而是应该适当的延迟时间,制造一个等待的过程。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也许会哭闹、不满,但家长必须坚持底线,不能妥协,努力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耐性”。等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哭闹没有用时,自然就会开始收敛自己的脾气了。

2、教孩子调控情绪

一般来说,只有年纪很小的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会一哭二闹,因为此时他们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懂得理解他人的情绪,这是正常现象。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如果孩子依旧如此,那就是家长教育的失职了,说明孩子缺乏自我调节能力,需要家长的及时干预,教孩子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

3、转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因为没达到目的而发脾气时,家长也可以采取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做法,暂时性的控制一下孩子的情绪。比如让孩子看15分钟的动画片,给孩子一点小零食之类的。

4、家长以身作则

前面也说了,家长不仅是养育孩子的人,也是教育孩子的人,为了孩子好,于情于理家长都应该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如果家长本身是个急性子,那么必须及时改正,只有彻底根治了自己的毛病,孩子看在眼里,才会愿意跟着纠正自己的行为。反之,家长一直急于求成,却要求孩子反其道而行,孩子怎能心服口服地接受家长的管教?请一定要记得,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教不好,家长责无旁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ngzia.com/jxzyf/11334.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急性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