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3岁,要他做什么都好像没有长耳朵,急死我了。”
“我怀疑我家孩子有多动症,总是坐不住,爱四处跑,根本一刻都停不下来。”
“我家那个小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幼儿园经常被老师批评,上课总是开小差,跟同学说话,有什么办法能提高他的注意力呢?”
……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好的专注力,因为这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专注力差的孩子可能会不太适应社会的规矩和学校的教育,有很多的孩子,你要他做某件事儿的时候,他就东张西望、坐立不安,或者在纸上乱画。
以下是关于专注力的一些常识
分享给大家:
1、专注力维持时间
2-3岁10分钟左右
5-7岁15分钟左右
7-10岁20分钟左右
10-12岁25分钟左右
12岁以上30分钟左右
以此参照,当你抱怨孩子不专注时,先想想,是否我们的要求超出了这个年龄孩子的专注力维持限度?
2、孩子发呆的时候,也是一种内在的注意
作为父母,很容易看得到孩子对于外界的注意,比如看书、搭积木、学习等,但经常忽略了孩子对于内部的注意,比如看起来的发呆、无所事事等——这其实是一种向内的专注力。
父母若不理解,就很容易打扰孩子,比如在孩子沉浸在内部注意中时,去跟孩子说话、叫他回过神来,问他在干嘛有没有在听等等。
所以父母们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
某种程度上讲孩子的专注力,
是一步步被大人破坏掉的?
1、传递焦虑
如孩子正在做一个手工作品,家长眼看着就要做坏了,急忙夺过来说:“哎呀不是这样的,快看看我怎么做。”本来孩子正在专心致志按自己想法做,结果被家长一打扰,就丧失了兴趣,去玩别的了。
焦虑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急性子的家长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情绪,孩子也变得遇事易急躁不安、不能冷静下来专注于解决问题。
2、过度干扰
比如孩子正在儿童乐园里玩的很投入,家长时不时地要把孩子拉过来嘘寒问暖,“怎么样渴不渴,来喝点水”“走我们不玩这个了去那边看看”。
过度的干预和打扰,不仅会让孩子变得缺乏主见,感到茫然,也在无形中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3、经常斥责、唠叨
当孩子淘气、或者做事不如自己所愿时,很多家长就会对孩子大加指责,唠叨。指责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缺乏安全感;经常唠叨让孩子容易产生厌烦抵触心理。
这两种方式都会让孩子变得情绪化,内心无法保持平和镇定,所以做事的时候难以集中精神。
4、放任孩子沉迷电子产品
很多家长因溺爱孩子或是比较忙,就放任孩子想做什么做什么。例如一放学回家就呆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或者玩起平板、手机没有节制,对其他事情提不起兴趣。(使用电子产品一定要正确的约束和引导)
可以尝试这样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1、拼图、下棋
让孩子尽早学会拼图,并逐渐增加拼图的块数;学习简单棋类的玩法。
2、听故事
在讲故事前,先向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听完后回答问题;还可以要求他在听完故事后复述给你听。
3、找数字
让孩子在纸上把大小不同、次序混乱的1—的数字,依次找出并圈上。(提示:这个训练可常做,每次记录下时间,或跟家长比赛,增加训练的趣味性。)
4、小帮手
经常让孩子帮助家长拿各类小东西,从一件到几件不等,要求他在一次完成。“请帮我拿一个苹果、一把小刀、一些纸巾和几个牙签。”
5、玩扑克游戏
可锻炼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快速反应能力。
玩法:
取三张不同的牌(去掉花牌),随意排列于桌上,如从左到右依次是梅花2,黑桃3,方块5、选取一张要记住的牌,如梅花2,让宝宝盯住这张牌,然后把三张牌倒扣在桌上,由家长随意更换三张牌的位置,然后,让宝宝报出梅花2在哪儿。
如宝宝说猜对了,就胜,两人轮换做游戏。随着能力的提高,家长可以增加难度,如增加牌的数量,变换牌的位置的次数和提高变换牌位置的速度。
由于幼儿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尤其是在学习某项技能的时候,TomABC根据幼儿能集中精力的时长,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时间,确保孩子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是集中精力的,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
更多精彩:
戳??看如何科学英语启蒙
戳??看学员们的精彩瞬间
戳??看Tom老师的秘密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