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思专注力
儿童注意力训练知名品牌
自打孩子开始上学读书,妈妈们就和“孩子的学习”打上交道。
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家里,孩子的学习,永远是排在最前面的头等大事。
然而,还是有不少妈妈发现,自己管得越多,孩子的学习效果越差。
就连亲子关系,偶尔还会因为双方意见不和而变得紧张痛苦。
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佛罗姆说:“大多数母亲有能力给‘乳汁’,却很少有母亲有能力给‘蜂蜜’。”
在孩子学习上,‘乳汁’是妈妈的关心和爱,‘蜂蜜’则是帮助孩子顺利成长的营养。
单凭关爱,很难真正把孩子培养成才,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如果孩子学习上出现以下3种学习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
1孩子不专注
是妈妈错将“打扰”当“指导”
有一次去朋友家玩,看到她儿子正在家上网课。
小男孩坐在客厅一个小角落里学习,客厅放着电视,环境很嘈杂,朋友还时不时的隔空督促孩子:
“听明白没有?这些知识点得记下来。”
“你看看你其他同学都在积极回答问题,你怎么一动也不动的。”
“专心听啊,不要给我扭来扭去的,坐没坐像……”
一节45分钟的网课,全程都是朋友的声音和抱怨,和我说:“我这儿子啊,注意力就是不集中,不提醒一下神都不知道跑哪去了。”
相信很多妈妈们都和我这个朋友一样,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以同样的方式“指导”孩子学习。
但其实不然,在孩子学习过程中,这样非但起不到提醒的作用,还会破坏孩子专注力的培养。
孩子正在认真听讲,全部心思都放在学习上。
这时,妈妈的唠叨、嘱咐和指导,完全是噪音,只会打断他的思路,破坏他的专注。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有一个著名的专注力实验:邀请40组1~1.5岁的孩子和家长,分别给他们戴上眼球追踪器,看看不同情境下孩子的专注力情况。
实验发现,当父母参与到孩子的玩耍时,大部分的孩子变得心不在焉,习惯看向别的地方,如果被打扰的次数多,孩子就很难专心玩手里的玩具。
而独自玩耍时,孩子专注力更强。
陪伴但不打扰,不妨试试这几招:减少孩子身边的干扰项:
养成孩子在某段时间做一件事情的习惯,如果家庭条件允许,最好给孩子准备好单独的空间,比如读书的时候就在书房里。
家长不要过度关心,随意“投食”,不要一会儿给孩子端来好吃的,一会儿问孩子累不累放首音乐等等。关心则乱,父母先别乱,孩子更专心。
制定规则,拒绝唠叨
从小就要培养好孩子的规则意识,最基础的是安全,什么不能碰,遇到危险了要怎样做等等。
其次是做事的规则,比如和孩子约定好每次写作业的时间,完成情况。
一旦形成习惯,家长不要反复唠叨,那只会加剧孩子的厌烦心理。将自己的要求一次讲清楚,不要毫无要点地重复再重复。
2孩子爱拖拉
是妈妈催出来的
朵朵妈妈刚带朵朵来竞思的时候,就和我们说:这孩子别的都好,就是做事特别慢。早上都快迟到了,她还在磨磨蹭蹭地收东西。放学时,别人都走了,她还没出校门。更可气的是,晚上在家写作业,她半个小时就写两排小字。
朵朵妈说着,一脸不高兴地瞪了朵朵一眼,接着说:“不管我怎么催,她还是慢吞吞的。我真的拿她没办法,只能交给你们。”
相信这样的场景,是不少妈妈的真实写照。
不说平时表现,跟学习有关的事情,孩子同样是“越催越慢”。
都说做事拖拉磨蹭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急性子的妈妈。
深以为然。
不管孩子做什么,越被催逼,他就越慢。家长一味地埋怨、催促、包办代替,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假拖拉”变成“真磨蹭”。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成人的不同,总是提醒他,催逼他,会打乱他的时间节奏感。
与此同时,家长的过分干涉,会引发孩子的“消极抵抗”,迫使孩子以拖拉来应对催逼。
甚至,还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性。
面对孩子的拖延时,父母的做法很关键:让孩子快,先得自己慢下来。
孩子准备写作业的时候,与其凶狠狠的对孩子说:“赶快把作业拿出来写!”
不如换个视角慢慢跟孩子说:“先去把今天要完成的作业拿出来,再坐在写字桌前写作业。”
给孩子划重点,帮助孩子梳理头绪,孩子更容易配合。
既然孩子天性喜欢优哉游哉的做事,我们也该遵循他们的秉性,而不是强制改变他们。
如果去某个地方害怕迟到,那就给孩子预留出磨蹭的时间,如果反复如此,孩子还是迟到了,那就让他承受一两次迟到的后果。
这些包容性的催促,反而比干巴巴的一句“快点”,有用很多。
3笨孩子
是妈妈“评价”出来的
知乎问题“有哪些是孩子最不能接受的教育”,一位网友讲了她的故事。
从小妈妈对她很严厉,每次辅导她写作业的时候总会大吼大叫。遇到不会的题目,不管妈妈怎么讲,她就是写不出来,这时妈妈的脸色一定会变得很难看,并不停地说她:“你怎么这么笨?连这点东西都学不会。”紧接着就是各种不满和打击。妈妈陪读的日子里,究竟学会了什么知识她记不起来,脑子里只有最清晰的两个字:你笨!打那以后,一想到辅导作业就很害怕,就连自己独自学习也很没信心。对于那些需要动手操作的作业,她更不敢轻易尝试。即便考试考得不错,心里也总是告诉自己“这是假象,我根本不行”。国际资深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说:
“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孩子的自我否定、贬低,离不开父母的指责、批评和谩骂。
语言上的攻击,成就不了孩子,反倒会拖累孩子的成长,尤其是智力的发展。
长时间处于这种“自我保护”状态中,大脑会调动过多的精力防御未知的状况上,导致大脑发育受损。
孩子不是天生愚笨,而是在父母长时间的语言攻击下,形成了“我很笨”的心理认知。
只有换一种表达方式,给孩子正面的鼓励和影响,才能扭转“孩子变笨”的可能。
孩子遇到难题,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希望孩子一味地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到多少分,孩子就会感觉到很压抑,并影响他们的情绪。
比如,孩子在做作业时会碰到自己不喜欢做的题目时,父母千万不要去指责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长此以往,会给孩子带来消极情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会有所降低。
理解孩子可以这样说:
“数学作业确实很难做,我以前也感到数学很难。”“妈妈看到你确实花了很多时间,你现在一定感到很难过。”
“你很想早点把作业完成,对吗?”
“不会做也没关系,你可以休息一会儿再做。”
如果大家想要确切了解孩子的问题,以及对应的专业训练方法,在文章下或后台留言,专家老师免费为您提供专业指导!
(↑↑↑点击图片查询竞思全国中心信息)(↑↑↑点击图片查看竞思学员成长榜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