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说了多少遍,快点,快点,快点,就是不听!你再这么磨蹭今天别出门了!”
“一个鞋子穿这么久,我看你就是故意的!”
“吃早饭吃大半天,穿衣服恨不得穿半小时,说了快迟到了,你还给我慢吞吞的……”
带娃真的不容易,生活中也总能听到身边的家长发出这些催促的声音!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些密集催促的言语中,旁人尚且能感受到巨大压力,孩子又会遭受怎样的伤害?
“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狠狠地催他。”这句话从来不是开玩笑。
01
慢性子孩子背后都有急性子家长
“爱磨蹭”的孩子和“急性子”家长似乎总是同时出现。
在急性子爸妈眼里,孩子的一举一动都透着“慢”,吃饭时的发呆是磨蹭,走路时突然的停顿是磨蹭,穿衣穿鞋的笨拙是磨蹭,时不时冒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也是磨蹭。
就像《爸爸去哪儿国际版》中杨烁对儿子的“频繁催促”——孩子人小腿短,在崎岖的山路上难免会走得慢些,在这样的情况下杨烁却说:“你能不能快点,不能我再让你你跑到村口再走回来!”
这样的强势催娃,真的能让孩子“快起来”吗?
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吧?甚至不仅没能让娃顺利加快速度,还会陷入“越催越慢”的怪圈。
法国儿童精神专家克里斯丁·弗拉维尼曾对此做过研究,她发现:经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长大后要么成了“极度依赖型”,事事不主动,全凭家长安排,要么成了“极度反叛型”,专门和父母意见对着干。
这两种类型背后,暴露出孩子同一种态度:非暴力不合作。
他们并不激烈反抗,只是通过消极应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这种“你越催我,我越不想做”的心态一旦形成了习惯,孩子将彻底丧失生活与学习的主动性。
不知不觉中,催促成了“刺向孩子的尖刀”
02
催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难以想象
身边有朋友总是抱怨自己儿子吃饭磨蹭,以前在幼儿园吃得好好的,疫情期间在家一到吃饭就各种不配合,非得奶奶在屁股后面追着跑。
“一顿饭我们估计要说几十次‘快点吃,饭菜要冷了’,真感觉自己生了个祖宗。”
“你们有没有试过干脆就不催他,让他自己吃?”
“我们追着喂,他都吃这么慢,要是让他自己动手,速度慢不说,还得弄得到处都是,不是更麻烦了吗?”
这恰恰暴露了大多数家长“催孩子”的真实心理。有时候孩子可能并不是不会做一件事,也不是不愿意独立完成,但家长们往往连机会都不给,一通“催促+责怪”的冷水当头浇下来,硬生生把他们想尝试的念头都熄灭了。
心理学上概念“习得性无助”也可以形容这种情况。当一个人总是被否定、被认为做不好一件事,久而久之,他就会真正陷入到自我怀疑之中:“反正我做不好的,那我干脆就不做吧。”
很显然,这与爸妈催促的初衷背道而驰,但孩子却会把那些催促中说的气话当了真。
同时,“催孩子”还有一个隐性伤害:情绪失控——回想一下,每当催孩子快点时,爸妈们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一定是急躁、不耐烦的,有时甚至伴着暴怒。
在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影响下,父母一方面会口不择言,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另一方面也会不知不觉将焦虑与不安传递给孩子,加剧他们的“慢”。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伊桑博士通过实验证实,当人遭遇语言暴力时,大脑区域同样能感受到痛觉,这种痛觉与肉体痛觉能达到几乎相同的级别。
另一项研究结果更触目惊心。那些经常被吼叫、被痛骂的孩子,大脑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他们处理感觉信号降低控制情绪的能力,甚至提高罹患抑郁症、焦虑症的概率。
孩子在听到那些催促和痛斥时,哪怕外表若无其事,但内心早已伤痕累累。
当爸妈以为自己只是“为孩子好”,习惯性地催孩子,实际上却可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03
与其催孩子,不如这么做
好孩子不是催出来的,也不是吼出来的。与其喋喋不休地催促,不如:
01
让孩子形成时间观念
对于低龄孩子来说,Ta们可能还没来得及对时间形成概念,却已经被贴上了“拖拉”的标签;
爸爸妈妈可以先带领他们拥有时间概念,比如认识钟表,认识时间的衡量方式和单位等等。
当他们知道,长长的分针走一个数字是5分钟,细细的秒针走一圈是60秒,他们才能对时间逐渐建立感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守时”、“快与慢”的概念。
这样,当爸妈与孩子沟通时,就不用急吼吼地重复“快点快点”,而是用“还有十分钟就出发”,表达更精准,也更理性。
02
分清“假磨蹭”和“真懒惰”
探索世界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在大人眼中平平无奇的生活琐事,在Ta看来却充满奇思妙想。出于好奇,他们会停下来试图搞明白,不经意就成了“磨蹭”。
如果孩子看似磨蹭,其实是在观察新事物,适应新环境,这时我们不如大方地给出更多时间,与他们一起交流,答疑解惑,给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变快变熟练。
如果孩子的行为的确是惰性使然,那家长也不能包庇姑息,要严肃地给孩子立下最基本的规矩和底线。
03
身教胜于言传
想让孩子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最好的办法是父母以身作则。
大人们都会常常自嘲“拖延症晚期”,能晚一分钟出门、晚一天提交工作任务都绝不提前,这样的耳濡目染,很难不让孩子受到拖拉敷衍的负面影响。
不如化抽象为具体,当孩子做事拖拉的时候,明确告诉他们后果,“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穿好衣服鞋子,你就不能出门玩了”。
日常多和孩子进行时间上的约定,并严格执行。当整个家都处在有节律、有目标的生活环境之中,孩子自然也会学着专注、高效、不拖延。
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爱,是允许孩子慢下来。
养育孩子就是等待花开,而花开是需要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精心呵护、按时浇灌,只为有朝一日,可爱的花骨朵会绽放,然后拥有自己的精彩。
龙应台曾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也正如美国诗人梭罗说:“如果一棵树一开始成长得比较慢,它以后必然有强大的根基。我相信人类的成长也是如此。”
所以,不要催,不要吼,不要伤害,给Ta包容和耐心。跟随孩子的步伐,静待“花开”!
金宝贝坚持一切从孩子出发,
坚持着眼未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ngzia.com/jxzgx/9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