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急性子 > 急性子别名 > 正文 > 正文

民间故事农夫锄草,忽听玉米地里传出异响,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1/30 19:01:46

小伙子李三原本是个货郎,只是这两年年景不太好,大家连吃饱饭都困难,生意惨淡的他,决定另谋出路。

生意做不下去,他干脆回了老家,用这些年的积蓄租了几块地,安安心心地做起了农夫。

其实他也是个苦命人,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到十四岁,母亲也病故了。

他先是吃了一年百家饭,受尽冷落与白眼,最后村里的刘老伯看不下去,向他伸出援手。

老人家卖了家里唯一一头猪,把钱递到他手里,让他出去混出个人样再回来。

李三哭着给刘老伯磕了一个响头,带着一腔热血离开了家乡。

只是外面的路千难万难,他的钱很快被人骗光,最后吃饭都成困难。

他饿得头晕眼花,想要到包子铺讨个馒头吃,却被老板踹了两脚,让他滚远点。

他忍着痛,流着泪,无力地坐在街头,一个乞丐大叔看不下去,将碗里唯一的半截馒头给了他。

李三狼吞虎咽吃完,暗暗发誓,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好报答帮助过自己的人。

他先是去了码头找事做,可惜人太瘦没力气,老板没要他;他又来到酒楼,酒楼老板嫌他破衣烂衫臭烘烘,影响了客人食欲,也把他轰了出来。

李三漫无目的地走着,最后还是乞丐大叔收留了他,好歹不用再以天为被以地为床。

他与一群乞丐睡在破庙里畅聊人生,竟发现,原来大家都是有故事的人。

其实谁也不想当乞丐,可他们又没有一技之长,大多还身体孱弱,只有当乞丐还算安逸,勉强能养活自己,还不用想那么多事。

等到夜深人静时,乞丐大叔将李三推醒,示意他去外面。

李三打着哈欠出来,就看到大叔在望月兴叹。

他告诉李三,其实住在这里的乞丐大部分都有劳力,只是他们选择了安逸,失去了斗志,想要浑浑噩噩的过一生。

可这又有什么好的呢?人生一世不容易,若是有那个本事,就不能只想着好吃懒做,人要向前看,最起码得过正常人的生活吧。

大叔说,自己年轻时,家乡遭了难,感觉自己忙了半辈子,结果一场大水让家业尽毁,同时也冲垮了他的斗志,沦为一个伸手讨要、给人陪笑脸的乞丐。

有时为了一口吃的,与同伴像狗一样抢食;有时为了贵人手里的一文钱,被他们当猴耍也在所不惜……

“一个人若没了斗志,又想得到利益,就会变得没脸没皮,我不希望你变成第二个我。”大叔说。

于是第二天,原本想加入乞丐队伍的李三咬了咬牙,继续出去找工作了。

几天下来,终于有一个老板肯雇他,老板是开饭馆的,店面不大,就是两口子年纪大了,需要找个伙计来帮忙,薪资不高,倒也包吃包住,主要是活不多,很适合正在长身体的李三。

几天下来,李三做事情笨手笨脚的,而且人还不灵光,好在老两口得知他的身世后,对他很包容,于是便手把手地教他做事和待人。

半年后,李三终于能独当一面,帮着东家把饭馆打理得井井有条。

其实,他刚开始做事的那几天,曾经打过退堂鼓。

好在东家没有答应他的请辞,他去找乞丐大叔,告诉他自己太笨了,做事做不好,还累得很,不想干了,哪知被大叔劈头盖脸骂了一顿,他才自知理亏,坚持做下去。

如今,他有了靠自己双手挣钱的本事,感觉走路时,腰杆都挺直了不少。

他隔三岔五就会买来好菜好酒去孝敬乞丐大叔,与大叔一起住的乞丐都算着日子没再出去乞讨,而是等着他来,好蹭吃蹭喝。

大叔悄悄劝他莫再来,不能惯着这群人,否则以后赚的钱还不够他自己花的。

李三却不以为然,他喜欢被他们吹捧的感觉,很受用,只是荷包有些捉急。

他是一边痛苦一边快乐着,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直到有一天,有人将一个布包交给他,他打开一看,竟是乞丐大叔乞讨用的破碗,里面放着几块碎银,不多不少,正是他赚钱以来孝敬给他的数目。

李三发疯似地跑进破庙,有几个乞丐立即围过来,看见他手里的破碗,两眼直放光。

钱就这样被他们哄抢了去,李三看着这一幕,才真正明白,有些人的真心,确实是用物质换来的,一旦没了物质供应,他在他们眼中将什么也不是,甚至还会变成仇人。

他抱着乞丐大叔的破碗一路哭着回了饭馆,至此以后,他再也没见过他。

他用自己的方式教会了李三看人,沉淀下来的李三,仿佛一夜之间就长大了,他不再去破庙,有乞丐来找他,他也推脱不见,时日一久,乞丐们也骂累了,觉得从他那里再得不到任何好处,便不再来了。

李三又做回了自己,每天勤勤恳恳干活,直到老东家几年后过世,老伴被女儿接走,这个店被盘了出去,他才不舍地离开。

半路时,他拉开包袱找衣服御寒,发现包袱里多了十多两银子,他顿时感动不已。

这个包袱只有老东家的老伴动过,她平时虽对李三很严厉,却总在暗地里默默为他付出。

李三的衣服破了是她挑灯补;李三的被褥脏了是她偷偷洗;李三生病没吃饭,是她熬好肉粥让老伴送,李三……

李三数着过往的种种,终是忍不住落下泪来。

他思来想去,最后用所有的积蓄置办了行头,成了一走街窜巷的挑货郎。

因为他为人实诚,又善于言谈,大家都喜欢找他买东西。

他的货担里有不少好东西,便宜又实惠,每到一处,就会引来好多大姑娘小媳妇前来挑选。

他之所以决定走街窜巷,一是不愿再为人做工,怕离别时伤心难过;二来嘛,他要边赚钱边走到老东家老伴所在的县城去,他要去报恩。

他在老妇人女儿家不远处租了间房子,每逢有啥好东西,他都会送些过去。

虽说老妇人和她女儿从来都不会白要,但只要离她们近,他就觉得自己不再是孤家寡人。

这些年,他也时常会寄东西回去给刘老伯,而且他还学会了写字,经常给老人家写信报平安。

又过了一年多,老妇人因病去世,他披麻戴孝以义子的身份将她老人家送上山。

如今年景不好,他的心事也已经了了,于是便想回村去陪伴刘老伯。

他卖了货担,数了数为数不多的银两,一路归心似箭。

刘老伯得知他要回来的消息,每日都会去村口等他,有人笑话他,说:“那野小子都出去五年了吧?这么久都没回来看过你,看来你那头猪是打了水漂了哦!”

“你懂什么?”刘老伯生气道:“我的这条命是孩子他爹救回来的,不要说一头猪,就是两头,我也舍得!再说了,这孩子不容易啊,没有多少本钱,又没有什么靠山和背景,他在外面该有多艰难呐,就算他两手空空地回来,只要身体健康,就是最大的福气了,大不了以后我养着他!”

“呵呵,好大的口气呦,一把年纪的孤家寡人,你靠什么养他呦,你不要别人养就不错了。”

刘老伯一听,白了那人一眼,不再理会他,干脆走开几步,去田埂边等李三去了。

远远地,他看到一个长得很像李三他爹的小伙子从村外走来,刘老伯赶忙上前几步,待确认是李三了,随即露出缺了一颗牙的笑容来。

此后,李三便住在了刘老伯家,旁人看着李三不仅起了新房子,还从财主手里租来几亩地,刘老伯更是换上了新衣,这可把他们眼馋得。

有人甚至上门来,讨要以前对李三的施饭之恩,李三也不同他们计较那时的不愉快,能帮就帮。

只是这些年的经历,让他看清了人性丑陋的一面,他也有着自己的底线,不再一味地付出。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真心喜欢这个变得有出息的小伙子的,觉得他很有担当,懂得有恩必报,是个有大出息的人。

只有少数自己过得不如意、还横竖看别人不顺眼、嫉妒别人比他好、又自己不肯努力的人,总会无缘无故就来挑李三的刺。不过李三也懒得理会他们,只管孝敬刘老伯,过好他们自己的小日子。

这天,李三同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玉米地旁边的那块地,蔬菜长势喜人,就是草又长出来了不少,他早饭都没吃,扛着锄头就下了地。

他正专心锄草,忽然听见旁边的玉米地里传来一声痛呼,他不由得握紧了锄头。

只因前两天,有几个村里的妇人进里面偷玉米,被他发现后,居然还反过来骂他小气。

她们中,有几个在李三小时候,没少指着李三骂扫把星,甚至还把自家狗碗里的饭倒给他吃,害他被狗追得满村跑,那样的耻辱,是李三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噩梦。

如今她们不问自取,李三自然不会惯着。

他蹑手蹑脚来到玉米地里,正准备抓她们一个现行,可转了一圈,也没看到人,倒是在一处地上,看到了一些干草。

他正疑惑,就听见有人喊,说是一个男的摔到田里去了,头扎进了泥巴里,快憋死了。

他立马扔了锄头,沿着玉米地旁的田埂往下跑,果然看到一处水田里,一个男人倒插在泥巴里,双腿不停地晃动。

那地方可是一个泥潭,田主人插秧时,都故意避开了那个地方的,这人好巧不巧的,就刚好栽了进去。

李三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在邻居大娘的帮助下,把人拉了上来。

他赶紧用手去掏那人嘴里和鼻孔里的泥,那人这才能大口呼吸,缓了过来。

大娘建议他把人背去前边的池塘里洗洗,还说要不是自己早起过来摘菜,这人怕是就要交代在这里了。

李三说了句:“做好事得好报,大娘您是个有福气的人。”

一句话把大娘夸得心花怒放,忙帮忙扶着,帮着把那人弄去了池塘。

随着半塘水变得泥泞浑浊,李三顿时看清了那人的真面目,他顾不得满身的泥,猛地跳下池塘,抱着那人痛哭道:“大叔,我终于找到您了!”

“我……咳咳,刚好路过。”

“真巧,大叔,来了就别走了好吗,我给你养老送终。”

“臭小子,终于长大了啊。”

两人抱头大哭,确切地是,李三一个人大哭,乞丐大叔只是无声落泪,轻轻拍打着他的背,惹得岸上的大娘愣了半天,才明白其中缘由。

一番交流,李三这才得知,其实乞丐大叔这些年一直跟在自己身后,看着他一路摸爬滚打,成长成为了现在这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很为他自豪。

他原本不想与他相认,但又实在忍不住想看着他,发现有人偷他的玉米,大叔干脆就扯了几把野草,在玉米地里给自己铺了个床,帮他看护。

昨天就有人来偷玉米,被他装野猪叫给吓跑了。

今日一大早,他刚准备出去找点吃的,哪知起猛了,才有两步就崴了一下脚,发出声音被早起锄草的李三听到。

他怕拖累他,于是想悄悄离开,由于脚疼,又加上他时不时地回头想看看李三,就没注意脚下,摔进了那个泥潭里。

要不是那位大娘及时发现他,他只怕就这么不光彩的去了,想想都觉得尴尬。

最后,在李三和刘老伯的极力挽留下,乞丐大叔同意留下。

三人很快搬进新房子里住,虽不说大富大贵,但也不用为吃喝犯愁,这便是人世间最平淡幸福的生活,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息。

没过多久,李三的姻缘也来了,娶了隔壁村长家的女儿,虽有些急性子,但也是真的善良贤惠。

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孩子白天就让两位老人照看着,夫妻俩则同心协力,退了租来的土地,用积蓄买了属于自己的地,就这样,过上了富农的快乐生活。

随着年景变好,李三又成了一名货郎,如今日子好过了,两位老人也能安享晚年了,他们均活到九十多才无疾而终。

李三夫妇将他们风风光光地送上山,大伙儿都夸他们重情义,可李三却说:“要是没有他们,我现在还指不定在哪里浑浑噩噩的度日呢,哪能有现在的美好生活呀。”

大伙儿都笑着直点头,在羡慕的同时,也在暗暗决心,一定要将自己的后代教育成像李三这样重情重义的人。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ngzia.com/jxzbm/124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急性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