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急性子 > 急性子别名 > 正文 > 正文

用这个方式培养孩子道德品质,受益终身收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8/26 12:41:34
中华道德典故,故事生动活泼,语言精练优美,体现了中华传统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忠、孝、节、勇、和)。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道德教育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如今哪个家庭没几十本书,包括中英文绘本、数学逻辑类的,拼音,自然科学、行为习惯等等,还有一本书爸爸妈妈有给孩子分享过吗?那就是,弘扬中华美德的故事,我们自己的故事。小编整理了几个分享给大家,有些内容多种形式(文字+视频),爸爸妈妈每天用5分钟的时间讲一讲,也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从小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呢。一定要讲给孩子听的8个道德典故1孔融让梨[kǒngróngrànglí]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2曾子避席[zēngzǐbìx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3三顾茅庐[sāngùmáolú]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4管鲍之交[guǎnbàozhījiāo]“管鲍”是指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管仲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5孟母三迁[mèngmǔsānqiān]孟子幼年时,家附近的环境不好,其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孟母三迁”后成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6范式张劭交友重诚信[fànshìzhāngshàojiāoyǒuzhòngchéngxìn]东汉时,张劭和范式一起读书,成为好朋友,他们学成归家后约定两年后的中秋节再次相聚。两年后的中秋,张劭杀鸡备饭,家人们都说,都这么久了,他不会来的。张劭不以为意,到了中秋节,范式果然千里迢迢赶来,两把酒言欢。7一诺千金[yīnuòqiānjīn]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这也是“一诺千金”成语的由来,形容人重然诺、守诚信。8拔苗助长[bámiáozhùzhǎng]古代宋国,有个急性子的农民,总嫌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苗长得快一些呢?他转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要尊重自然规律。好习惯的养成除了说教是不够的,更需要辅助教育工具,就像同样的一件事情会出现父母和孩子说孩子不听,但是老师说孩子就会听的情况。《咕力咕力》行为养成动画,是辅助父母家庭教育的有效工具,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小朋友的行为习惯,帮助小朋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父母的好帮手!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ngzia.com/jxzbm/122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急性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