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纪念
——写在父亲母亲结婚41周年之际
作者:张淼
年腊月二十,英俊帅气的父亲与聪慧娟秀的母亲结婚了,他们一个24岁,一个20岁,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此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父亲和母亲风华正茂,黑白照片丝毫掩盖不了他们脸上洋溢的青春风采。翻看旧照片,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和母亲娇憨饱满的圆脸蛋。
今年,已是父母结婚41周年。在中国,结婚40周年至45周年被称为红宝石婚。从年新婚至今,从红颜到白发将近半个世纪的春夏秋冬里,父母的爱情既没有感动天地的海誓山盟,也没有唯美浪漫的花前月下,有的只是教书种地、生儿育女、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蓦然回首,四十年倏忽而过,父母都已年过花甲,他们甘苦与共、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一起走过的41年,非常不容易,他们的婚姻就像红宝石一样坚实而光彩照人,正如一联所言:“并肩四十年,雨雨风风,同耕同种,育李培桃同洒汗;携手万千日,甜甜蜜蜜,共唱共欢,挥毫濡墨共吟诗。”
(一)简单的婚礼
父母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自由恋爱的夫妻,不像大多数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媒人打听个“门当户对”的对象,只要双方家长同意,彩礼合适,男女之间仅仅见上几面就糊里糊涂走到一起。父母都是七十年代的高中生,父亲年高中毕业,那时候还没有恢复高考,19岁的他为了早点挣工资就在外婆家的村子(阴尔崖学校)当了民办教师,当时的学校规模还算大,有小学有初中,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母亲还在这个学校上初中,两人就这样认识了,最早还是师生关系。
母亲读完初中去麻镇中学读高中,父亲也调到了阴尔崖邻村的硬路塔学校教书,教书路上每周都要经过外婆家的大门外,每次路过,母亲的爷爷总喜欢叫住父亲唠唠嗑,有时候甚至非要叫父亲吃了饭再回去。姥姥对父亲很好,直夸父亲是个好后生,估计早就看上了身材高大又知书达理的父亲。母亲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也差不多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因为和父亲早就相识,不用经人介绍,自然而然的交往中两人互生情愫。据说当时女人的择偶标准是:一军二干三工人,父亲虽然不在其列但也算有工作的人。父母两家的村子相隔五里路,父亲家在梁峁,母亲家在川底,数里相隔,稍微打听一下就知道父亲的家庭情况,家大人多,梁峁缺水,吃水困难,吃点蔬菜都成问题。因而一开始外公并不同意她和父亲的婚事,就由于一个“穷”字,两人一直没有确定关系。后来较长一段时间,父母没有再提结婚这件事,两人为各自的前程奔波,但期间一直都没有放弃对对方的感情,在父母的坚定意愿下,外公也慢慢转变了思想,认为穷没有根,只要父亲勤劳能干就行。就这样,父母在年的七月十五订了婚,九月初八领了结婚证,腊月二十举办结婚仪式。和当时大部分穷人家一样,父母的婚礼很简单,共请了亲朋一百二十人,各缝了一身新衣服,母亲的衣服是红袄蓝裤,父亲则是一身蓝色棉卡其衣服,虽然没要多少彩礼,但因家底穷,父亲还是欠下了外债。但是不论如何,在一孔旧窑洞里,父母就这样简单又热闹地结婚了。
(二)婚后的变化
婚后的父母在贫穷中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任何指望,一切只能靠自己。父亲上午教书下午回来种地务农,春夏秋冬有干不完的活,三百六十五天可能只有过年那几天有点空闲。立春节气一过,就开始一年的劳作,周而复始。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去沟里挑水,来回两三趟把水瓮挑满,匆匆吃了早饭再步行几公里去教书。母亲则由一个没拿过锄头的念书人,硬是从做饭裁衣到种地喂猪,从操持家务到养育子女,婚后的几年学会家里家外的一切。母亲心灵手巧,做啥都学得快又做得好。至今,我的脑海里还印刻着母亲扎着一个辫子低头在冬天的暖阳下给我们织毛衣、做新鞋的样子,头发黑黑的,气质是那么好,虽然衣服是破旧的——有点新的布料总是想着给儿子们缝条裤子,给女儿缝一个罩衫,他们自己穿的是旧衣服。
年,县上统招一批民办教师,读过高中的母亲为了抓住这次工作机会,也去报名考试当了教师。从这以后父母就更忙了,别人务农是从早上干到晚上,而父母只能用半天的时间干别人一天的活,那些日子的苦和累可想而知。好在日子一天天过去,父母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使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父亲在年民办教师转正后,工资也比之前高了,加上每年喂猪养羊、卖农产品的农副业收入,我家也成为了当时的“万元户”。年村里通电以后,我家成为村子里第一个拥有三大件(摩托车、电视机、缝纫机)的家庭。
在父母既要教书又要下地劳动披星戴月辛苦奋斗的年月里,还有一件值得记录的大事就是盖房。那时候农村的人普遍还住着窑洞,只有个别富裕一些的家庭盖了砖房,那整齐的砖墙、明亮的玻璃窗户让路过的人看了都要忍不住议论一番,可是能住上这宽敞明亮的房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决定了盖房以后又开始没日没夜的劳动,因为房子是传统的砖木结构,父亲只能每天利用早晚的时间出去砍树,自己修整盖房用的椽子、栈子、檩木等一切木料,自己烧砖,几十里路上往回拉水泥、背玻璃,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前期准备,在父母的齐心合力和村里人的帮助下,我家的房子历时半个月时间就盖起来了。那时候外公是远近有名的木匠,房子的门窗及其它木工都是外公亲自做的,到现在还结实如初。在父母挥汗如雨、夙兴夜寐的辛苦下,在我三岁的时候,我们全家如愿以偿地住进了明亮的新房里,这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房子,更是坚不可摧的爱的港湾。每每想到这些,我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往日的艰难困苦刻骨铭心,我们全家的相亲相爱也历历在目。父母一起走过的41年,是不屈不挠、奋进不息的41年。在芸芸众生中,他们就是沧海一粟,平凡而普通,但对于我们这个家,他们却是生命之源、血脉之根、精神支柱。
(三)坎坷的历程
在我看来,母亲是幸福的,因为父亲善良忠厚,为人正直,有责任担当,给了她温暖有爱的家;父亲是幸运的,母亲聪明能干,勤劳贤惠,家里家外细心又利索,让他可以省心地放开手脚去干自己的事情。
然而父母的青年岁月都是十分坎坷的,苦难中的相守和抚慰滋养着他们的情感,让寒冷的岁月变得十分温暖。母亲十七岁的时候,外婆就生病去世了,此后母亲便没有了娘,今生今世真正疼爱她的人已然不在。年,父母婚后四年爷爷也因病去世,那时候我的大姑虽已成家但远在内蒙,二十岁的二爹在新疆当兵,十四岁的二姑还在上学,父亲刚刚二十八岁,尚且稚嫩的肩膀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那缺吃少穿物质贫乏的年代,父母上有老人,中间要关照弟弟妹妹,下要养育我们三个孩子,面对日复一日繁重的劳作和失去亲人的情感冲击,尤其是父亲作为长子,爷爷的去世一下子让他必须成为家里的支柱,年轻的父母身心承受着怎样的痛楚与压力?父母过往的这些经历年幼的我尚未察觉,长大后听他们讲述才知道大概,但未曾经历,何谈真正的理解?我永远无法体会那些困难的日子,好在一切都过去了。历经生活的磨练与岁月的沉淀,走过这人间风雨和世事冷暖,耳顺之年的父母更加宽厚与从容。回顾过去,我总是想起《平凡的世界》里面的主人公孙少安和孙少平,在那个同样的年代,少安和少平身上有太多父亲的影子,那些艰苦的过往,平凡又奋斗不止的岁月,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也是我们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四)子女的教育
生活中,我见过有人把婚姻过成了琴瑟和谐的天堂,也有人把婚姻过成一地鸡毛的地狱。在我眼里,父母41年的婚姻生活虽不至于天堂那般境界,但也是美满和谐的。因为性格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父母和大部分夫妻一样,过日子锅碗瓢盆总免不了磕磕碰碰。记忆里母亲抱怨最多的是父亲爱抽烟和偶尔的打麻将,到现在逢年过节只要亲友们聚会娱乐,她却比父亲还热衷于打牌。究其原因,母亲精打细算一辈子,过去养家糊口哪舍得把钱浪费在麻将的输赢上。母亲是个急性子,父亲是个慢性子,两人相处也有很多的分歧,但是父母在我们面前,从来没有惊天动地的吵过架。为给孩子们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即使有矛盾也秉持宽容忍让的态度,遇事商量为主,尤其是父亲,大度隐忍,总是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从小到大,父母对我们兄妹三个重话都没有说过一句,更不要说打骂了。父母靠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子女,他们一贯温和的态度和允许子女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的教育方式,非但没有使我们娇惯放纵,反而是对我们最大的约束。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兄妹从来没有当面顶撞过父母,对父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我们结婚有了孩子之后才明白,这是父母教育子女最大的智慧。父母制造的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礼物。父母的相处之道和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让我明白,婚姻中两人的相处,既要珍惜守护彼此的感情,更要磨炼提升自己的人格,互相理解支持,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将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是做父母最大的成功。这一点我的父母做到了。
(五)无尽的感恩
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我们永远回报不尽。我脑海里经常浮现这样的画面:鸟巢里几只小鸟仰着头张着小嘴嗷嗷待哺,两只大鸟飞来站在鸟巢边,把衔在嘴里的食物喂进一个个张着的嘴里。我总觉得那几个小鸟就是我们兄妹三个,那大鸟就是父亲母亲。在我的记忆里,父母为了我们几张嘴没日没夜的忙碌操劳。父亲永远在干活,不是浇水就是割草、拉肥料;母亲永远有纳不完的鞋底、做不完的家务、补不完的补丁。看到父母日渐老去有些佝偻的背影,饱经岁月的洗礼后爬满皱纹的脸庞,我的心就阵阵刺痛。
回望过去的岁月,在我们兄妹几个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从来都没有缺席,始终默默地陪伴扶持着我们。即使是步入花甲之年,仍然用十分节约的方式生活,无怨无悔地照看孙子,让孩子们生活得幸福快乐!他们一辈子就像暗夜里的油灯,拼命地跳动火苗,努力照亮儿孙们前行的道路。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大家庭,享受着人生最宝贵的亲情!感谢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让我们在经历家庭、学校、社会不同阶段的生活中,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感谢父母对子孙倾其所有忘我的奉献,为我们排忧解难,让我们的日子过得快乐轻松!希望父母能好好健康地生活着,成全我们的孝心,给我们更多反哺的机会,让我们永远不要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父亲曾说,他和母亲是一棵大树,我们是发出的树枝。母亲常说,她就是希望我们越过越好,一代更比一代强。亲爱的父亲母亲,汲取着你们的养分,我们家这棵大树已是枝繁叶茂,并且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父亲母亲,今天是你们结婚41周年纪念日,在这珍贵的红宝石婚上,献上我们兄妹最深的祝福,希望在今后9年的金婚、今后19年的钻石婚上,你们虽已白发苍苍,但还可以互相搀扶,我和哥哥们虽然年至不惑,但依然是你们最亲爱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们可以端起酒杯向可亲可敬的爷爷(外公)、奶奶(外婆)敬上充满祝福之意的美酒,一家人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久久荡漾……
二零二二年腊月二十日
作者简介:
张淼,陕西府谷人,生于年11月,年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中级经济师职称,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陕西府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