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急性子 > 急性子鉴定 > 正文 > 正文

父母的控制欲强,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2 11:14:48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

  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很流行这么一句话,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像家长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控制欲。就是一个人,他对别人或者其他的事物,有一种绝对的占有和掌控的欲望。相对而言,控制欲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点。那么对于心里缺乏安全感,追求完美的家长,可能这种控制欲会更强烈一些。

在低幼阶段,0到6岁阶段,家长的控制欲往往都会表现得非常的突出。

家长的表现

孩子必须吃完你给盛的饭才算饱

常把“我都是为了你好”挂嘴边

见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就心烦

孩子反抗你对他的安排,就指责他

你为孩子做的事,需要孩子感激你

REC

本视频由《家长学堂》栏目提供

策划:王智锋郭嵘编导:黄鹤祝紫张千

REC

本视频由《家长学堂》栏目提供

策划:王智锋 郭嵘 编导:黄鹤 祝紫 张千

《小别离》的姐妹篇——《小欢喜》已经播出两天了。

同样是围绕当下“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焦点话题,讲述的是三个不同背景下的中国家庭成长故事。

主演黄磊表示《小欢喜》是探讨父母直面自己的成长:“我们对儿女施与的影响和教育,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影响这个社会,也会影响我们自己生活的环境。

我们首先得是我们自己,然后再是父母。”

从《小别离》到《小欢喜》,海清饰演的童文洁和黄磊饰演的方圆这对夫妇的人物关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说,焦虑的童文洁和佛系的方圆是《小别离》中的延续。

而在昨晚的播出内容中,我注意到了一对母女,宋倩和乔英子。

“我是要你高兴!”

“我也是为了让你高兴啊!”“我不用!”

作为单亲母亲宋倩,跟女儿的关系,就像是在谈恋爱。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只是日常聊天、娱乐。

而是对于女儿有着百分之百的控制欲,不能允许任何人出现在两个人中间。

哪怕是喜欢自己孩子的邻居刘静也会让宋倩嫉妒、吃醋。

这样的‘恋爱型亲子关系’源于挫败婚姻中丈夫爱的缺失。

宋倩把全部的爱一股脑全给了孩子。她在不停的站错位,她觉得只有女儿才是她世界里的全部,是她一切的寄托。

从电视剧发展到现在来看,宋倩和乔英子母子相处模式还是正常的,都在为彼此付出、忍耐,发过火、生过气后也愿意低头沟通。

刚因为看电影吵完架的“恋爱型”母女第二天早晨:

宋倩:“那个蚁人你还没看过吧?”英子:“没有…”宋倩:“那下周要是有时间,妈妈请你看呀!”

你是妈妈的孩子

作者:盛世卡漫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是为孩子做得最多也最累的父母,同时,他们也是最容易侵扰到孩子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父母。

父母把自己的欲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就会让孩子感到被「入侵」,出于个体存在的本能,孩子将会用壳「包裹并封闭」住内部那个自由自在自主的自己。

因此,孩子也就变得屈从,而缺乏鲜活的生命力。

父母控制欲太强,对孩子的影响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父母对孩子控制欲强,容易对孩子造成长久的心理伤害,令他们长大后幸福指数较低、依赖性较强,负面影响堪比丧亲。

研究人员追踪调查5,人,从十来岁一直到年逾花甲,了解儿时父母对他们的行为限制,以及长大后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结果显示,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调查对象,长大后比较不快乐,独立性较差。

研究人员在由《积极心理学学刊》刊载的论文中写道:「儿时能得到父母温情、回应的调查对象,生活满意度较高,心理更健康。与之相反的是,(父母)控制欲强与(调查对象)生活满意度较低,及心理健康较差,存在显著关联。」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父亲的控制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其实,这样的父母和孩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一位女性朋友,她也有一个非常强势的妈妈。家庭中,妈妈说一不二,且对丈夫和孩子拥有无休止的不满、指责。

于是,好脾气的爸爸成为了一个被排斥的边缘角色。直到最后,爸爸被排挤出了这个家——父母离婚了。

至此,妈妈仍然在女儿的耳边,不停地在埋怨她的父亲,如何如何不好。

妈妈对女儿说的最多的话是:「你不能这样……你应该那样……你可别像你爸那样……」这个女孩长大后,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迟迟不敢走入婚姻。

因为母亲的控制,早已将她画地为牢,困在一个促狭而孤单的模式裡了。

是的,控制欲过强的父母,往往对应的就是过得不太好的子女。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挥著「爱」的大刀,伤害著无法设防、无处可逃的孩子的身心。

母亲越强势,

对家庭毁灭性越大

母亲对于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一个强势的母亲对于家庭来说,却是毁灭性的,这是为什么呢?

1、妈妈越强势,儿子越懦弱,女儿显霸道

强势女人不等于女强人。我们所说的强势,更多指的是性格上而不是事业上。很多女强人工作中是「铁娘子」,回家就变「小娘子」,反倒婚姻很幸福。

相反,有些女人事业未必做得很大,但脾气很大,气势很大,特别喜欢在家裡说一不二,我们把这种在家裡喜欢做「女王」的妻子称之为强势女人。

曾经一本书《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中专门用一章论述过,女人越强势,丈夫会很有压力、夫妻不和谐、甚至丈夫有外遇的机率高,因为丈夫在你这裡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只好到外面的女人那裡寻找安慰。

近年,我们只要看感情类节目就能发现,家裡女人过于强势,不仅老公受到压制,对儿子的成长也非常不利,甚至会出现,女人越强势,培养出的儿子不仅不会像她一样坚强,反倒越懦弱。

一个健康的家庭,父亲的角色举足轻重,甚至是有著决定性作用的。

我们常说丈夫、父亲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不仅仅是指男人负担这个家的经济,而是在家庭有著主导作用,否则,父亲缺失或者父亲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这会让儿子、女儿的心态形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

心理谘询发现,一般来讲,当父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

从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这个角度来看,女儿就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女儿也会变成强悍的女儿。

很多家庭中,关系紧张的母女往往就是性格相同的母女,那就是厉害的母亲一定有个厉害的女儿;脾气暴躁的母亲,一定会把脾气暴躁的毛病遗传给自己的女儿。

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当女儿反抗母亲的专制时,女儿也在偷偷地继承母亲的这种专制,并会顺理成章地带到她将来跟她女儿的关系中。

如果在女儿成长过程中,女儿总是看到母亲对父亲存在太多愤怒的情绪,女儿长大后,也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情绪转移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总是莫名其妙的对男友或者老公生气。

在心理谘询中,遇到有个女性,她就是典型的急性子,总是无缘无故朝老公发火。后来在一次聊天中,问起她的父母关系,原来如出一辙,她母亲跟她脾气一样,也喜欢对她父亲咆哮。

中国有句老话,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说的就是这种父母认同心理,暴虐的父亲必然有个暴虐的儿子,爱唠刀的母亲必然会培养出爱唠刀的女儿。

我们总是这样在不经意之间充当儿女的榜样,塑造著儿女的性格,并影响著儿女的心理成长。

强势母亲指的是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家庭和孩子的母亲。

(1)强势母亲四大悲情特质:

①自以为是

②颐指气使

③指手划脚

④吹毛求疵

(2)强势母亲四大惯常行为:

①必须要听母亲的,凡事母亲说了算。

②严密监视小孩的一举一动,对其行踪和行为了如指掌。

③小孩的一切活动得向她回报,必要时,行为前还需得到许可。

④对小孩的生活盲目指点,横加干涉,无端操纵其公、私生活。

(3)强势母亲三大心理溯源:

①外强中乾,没有安全感,不独立,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事物证明。

②强烈占有欲,恋女情结,将所有的感情重负压在女儿身上。

③从小到大,以自我为中心控制与操纵成为习惯性行为。

2、约束让孩子失去自信,孩子情绪不稳定,没有主见,事事都过分依赖父母。

过分严厉的管教方式,容易抹去孩子的个性。

妈妈对孩子的管教,不同于对工作,对上司及下属。否则,会为孩子的性格塑造带来不良影响。

专家分析说,现在社会有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是很成功,因此,她们苛求孩子要做到最好,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就遭母亲责骂,这种「强势」情绪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正常发育。

很多母亲把培养子女当成自我实现的途径,希望能成功地把子女培养成一名优秀人才。她们常把自己价值依附于其子女身上,子女的成功就是她们的成功,子女的失败是她们的失败。

所以,这类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其子女身上,把自己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约束中变得自卑。

过分苛求会造成年幼的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增加,这个时候孩子就变得疲踏,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他,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

在强悍的母亲面前,女儿选择无条件认同,那儿子呢?则会出现另一种情形,那就是无条件逃避。

对此,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个精彩的论断:「假如母亲较富于权威性,整天对著家裡其他的人唠刀,女孩们可能模仿她,变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则始终站在防御的地位,怕受批评,尽量寻找机会表现他们的恭顺。」

因为,当母亲总是指责、批评丈夫时,其实是在指责、批评一切男性,儿子作为男性,必然会跟他的父亲一样躲在无人的角落。

所以当一个性格过于强势的妻子喜欢嘲笑、奚落她懦弱的丈夫之时,她其实也等于把这种嘲笑和奚落同样传给了她的儿子。每个强悍的妈妈,必有一个懦弱的儿子;她越指责她的丈夫懦弱,她的儿子也就越懦弱。心理谘询发现,大凡是强悍的母亲,培养出的不是强悍的儿子,反倒多数是软弱甚至没出息的孩子,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也比比皆是。

武则天够强悍吧,夺取了李唐江山,自己称了帝,可是她的几个儿子却一个比一个懦弱,一个比一个平庸。

再说慈喜太后吧,也够厉害吧,联合恭亲王奕灭了托孤的八大臣,跟慈安皇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可是偏偏生了个不争气的儿子。

同治皇帝也是个没出息的主子,最后逛妓院逛出了梅毒。他的性格也很懦弱平庸,他出外嫖娼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母亲逼的。因为慈喜对他管教极严,对他娶什么样的皇后都要横加干涉,致使他正常的夫妻生活无法进行,只好到外面放纵自己。

这就是认同的力量。

3、强势母亲会让儿子没男子气概。

现在的母亲,有许多是非常能干的。在统御和支配家庭上,往往也是靠母亲的意志和主管。

这样的结果,是使父权无法表现自己的主管地位,如果一家想维持相对和谐,对于母亲的意见和建议,父亲只能是「坚决拥护」,否则就是争吵或冷战。

于是乎,弱势的父亲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家庭主管地位拱手相让。

从母亲的方面看,可能会是:

第一,母亲自己就没有安全感,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认可,特别是家人的认可;

第二,母亲发现丈夫无法成为值得信赖的人,出于不安而迫不得已行使主导权利;

第三,母亲认为父亲无能且愚蠢,不会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所以什么事情都自己决定;

第四,母亲从小到大自我中心感强,喜欢控制与操纵他人行为;

第五,母亲有强烈佔有欲,将所有的感情重负压在孩子身上。

在这种母系家庭生活的男孩,确实是很不幸的。

从心理学上讲,男孩的成长需要一个男性的高大形象。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很有可能男孩会认为男性就是像父亲一样,女性就想母亲一样。

在孩子小时候,强势的母亲还显现不出问题,等到幼儿期和童年期时,由于父亲的懦弱,且无法阻止母亲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一:男孩难于男性化。

孩子对男性力量认识较少,会出现「父爱缺乏综合症」,缺乏阳刚之气,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发育较慢,并存在诸如焦虑、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碍,在性格方面也会变得懦弱、胆小、孤僻、自卑等。

当未来进入社会后,会出现各种不适状态,无法按自己性别角色规范行事,喜欢找强势的女人结婚,无法成为值得依赖的丈夫。

问题二:使孩子不敬重权威。

父权丧失的家庭,会导致孩子不仅不能从父亲身上学到尊敬权威、明白等级,而且还会认为男性就是和父亲一样。

同时在功能不完善的家庭中,孩子面对强势的母亲,往往会本能的讨好「强者」,尤其是男孩,他们也会跟著母亲,在不知不觉中反抗父亲,不重视父亲的意见。

问题三:使孩子受到过度保护。

母亲过于强势,是其安全感不足的表现,会使其成为一个典型的保护者。害怕自己担心的问题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只要是不利于孩子的事情,都想过滤一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避免发生。

于是,母亲包办所有事情,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要求孩子跟著她走,最终孩子就会什么都不会,完全依赖母亲,更加印证了母亲的想法。

问题四: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强势母亲往往是能力出众和是完美主义者,会把培养孩子当成自我实现的方法,苛求孩子做到最好。于是在无形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孩子身上。

不能否认,这些强势母亲付出很多,但恰恰是这些「付出」,使孩子感到压力,容易造成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成年后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

问题五:让孩子难于独立。

强势的母亲不仅在丈夫面前强势,也在孩子面前强势,不容许孩子说「不」。

长期处于母亲的强势控制下,自然忽略孩子的特性和感受,孩子在生活中独立做决定的机会不多,一切都由强势母亲教导、指挥、安排。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放弃自己的承担,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和面对生活的能力,形成对母亲无条件的服从和依赖。

问题六:孩子学会消极抵抗。

强势母亲使孩子失去自我,感觉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母亲,内心无法产生做事的动力。

孩子在强权压力下,知道抗争是无用的,虽然内心在说「不要」,但也只能表示表面上的顺从,这也是孩子感觉只有靠消极抵制才能有自主权。

于是,孩子面对自己不能掌控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往往採取消极态度。

问题七:孩子难于学会社会交往。

父母是孩子最早认识的同性和异性,从父母的友好相处,能让孩子学习到长大后与同性、异性朋友相处的方法,这决定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而在强势母亲的管理下,这种社会性的交往变形,使孩子害怕遇到否定和拒绝,习惯于隐藏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种防御模式,使其有被社会孤立的倾向,难于融入社会。

问题八:强势母亲会导致「恋母情结」出现。

强势的母亲由于投入的爱过多,期待的收获也就越大,母子联结也越深,甚至还会把儿子当作「替代配偶」,作为情感依托的唯一对象。

最后有可能渴望佔有儿子,以至于渴望分享儿子所拥有的一切。这样使孩子难于摆脱母亲影响,获得真正的自我。

这在成年后,将使男孩难于认同其他女孩,而更加依赖自己的母亲。

综合以上所述,母亲过于强势,或与孩子接触过多的母亲,必须让孩子在自己的心目中对父亲有良好的认知和正确的印象。

实际上,一个聪明的母亲,总是会给父亲机会,让孩子随时感到父亲的存在,而自己尊重丈夫,则是最好的表现父权的方法。

当然,做父亲的不能逃避责任,也要争取多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

最后,需要知道的是,强势的控制有时未必是强权控制孩子的思维或情绪,也可能是温柔的强势关怀或甜言蜜语的强势控制。

养育孩子,最难的是不打扰。对于控制欲太强的父母,尤其需要学会这一点。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似乎总有一种担心:如果我放手了,那不就成了放任不管了吗?孩子不就会变坏了或遭遇危险了吗?

控制欲强的父母,需先学会放手

放手而不放任

要减少控制,做到「放手」而不「放任」,的确是需要把握火候的。

比如,孩子刚学会走路时,平衡感还未发展得很好。所以,孩子会主动牵住你的手走路,这个时候,你给予必要的扶持,才不是「放任」。

待孩子力量、平衡足够的时候,他又会想要甩开你的手,这个时候,你鬆开手,大胆地允许孩子向前走,这就是「放手」。

独自前行的孩子,前行之时,也许还会遇到路途不平坦,心中有畏惧,还希望能够再握住你的手,此时,你守护在身边,及时施以援手,这就是「放手而不放任」。

相反,若孩子想要离开时,你负气地说:「好吧,你自己走吧,走了就别再回来找我!」再或者,孩子离开了又想要回头找你时,你冷嘲热讽地说:「当初不是你自己要走的吗,怎么了,还是不行吧?离开我你怎么办!」这些,就都是控制。

再比如,针对孩子的学习,父母放手,其实并非完全不管不顾,而是与孩子商定好基本的规则、日常行为习惯,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认可,引领孩子见识更多的外部世界、促进孩子的学习热情等等。

具体题目如何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是否做错,考试成绩如何,更喜欢哪一门功课,更偏好何种兴趣爱好等等,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交由孩子自己做主即可。这就是放手,而不放任。

相反,若父母像监工一样,度无死角的监督孩子的学习,甚至把学习变成亲子角力的战场,充满各种威胁利诱,那么,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入侵」,也就是控制。

在养育孩子的整个过程中,父母需明白,孩子和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做父母的,有权给孩子必要的建议、引导、支持,而孩子,同样有权採纳或者拒绝我们。

保证这一点,亲子间的控制,就会少很多。

父母需学会釐清「界限」

有妈妈抱怨:我女儿读小学,我发现她考试马虎大意,写作业也会偷工减料。

为此,我反覆跟她强调,甚至忍不住发火,可是还是没用。我知道,我总为这个跟她发脾气,对她和对我自己都不好,可是,除此之外,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显然是个界限不清晰的妈妈。

每个个体活在这个世上,都是独立的,为了更好地存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限」。

就好比,一个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界。人亦如此。对于身体而言,皮肤就是我们抵御外部环境和各种细菌侵袭的第一层界限。同样,我们的心理也有自己的一个界限。

正是这个隐形边界的存在,才让我们会对某些事,某些人更有感觉、更富热情,而对某些人和事则无感。

对于上面这位困惑的妈妈而言,她在界限问题上,犯了两个错:

第一,她突破了女儿的边界。

因为,她对女儿的学习方面的事情,反应太激烈了。如上一段落所提到的,孩子的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也许恰恰是妈妈的过激反应,才像放大镜一样,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了一个「大问题」,甚至固化了下来。

第二,妈妈自己主动地让他人(女儿)突破了自己的边界。

确切说,不是女儿气到了妈妈,是妈妈允许女儿来气坏自己。没有妈妈的「邀请」,女儿没有能力在学习一事上,激起妈妈如此大的反应。

这位妈妈,她的早年应该就是在不清不楚、互相侵犯的界限关系中长大的。要想这种糟糕的模式不持续下去,必须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自我成长。

最后要提醒,那些为了孩子的「各种问题」而困扰的父母,请先反省,是否问题的背后不过是自己的「控制欲」在作怪?

育儿先育己。若不然,糟糕的模式还将会一代代複製下去。这就是所谓的「隔代遗传」。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1孩子需要被看见

我们先说说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应有哪几种,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个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

比如说宝宝跟你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第二种是无关反应。

  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好可爱的!”。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了没?”。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感觉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当然,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在自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第三种是情感逆转。

 “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你们会感觉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拧回去。

  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的,但这个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来就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第四种,就是不想回应。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就会呼喊“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回应。这让孩子会感觉“要死了,妈都不会来救我”。

  如果你想暂时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

2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儿童的行为

1、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发现胎儿在肚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手指了。婴儿觉得把手举起来,然后还可以放进嘴里,他会非常喜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壮举。

  孩子在1岁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嘴里去试探。有的家长很紧张,其实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处在全然的觉知当中的,只要他们不被打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只要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就尽量让孩子们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岁之后,它还要吃手指,那怎么办?答案还是:不作为,就让他吃。有可能是因为口欲期尚未探索够,有可能是通过吃手指弥补对母乳不够的缺憾。

  无论什么原因,我们只能深深地允许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别的孩子行动得晚,那是因为你的孩子有独特的特点,不要把他纠正成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呵护的,而不是去改变。

  2、怎样让孩子避免危险?

  只有我们体验过了,我们的智力才会发展。我爸爸对我很好的一点就是爸爸很少用结论吓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时候跟他一起钉钉子,刨木头,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忆。

  孩子天然地处在觉知当中,他不会有事没事把自己弄伤了。比如小孩爱玩刀,我们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达到伤害的临界状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种感觉。有过刀子体验的孩子,外出时被绳子缠住,他才会寻找类似刀子的尖锐物品去割断绳子,这就是智力发展。而只学习过刀子很危险这个结论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结论,我们的智力是没有发展的,我们发展的是恐惧和制约。我见过很多00后的小孩,都这么高了,楼梯都不敢下。妈妈时刻处在焦虑当中,孩子觉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觉得危险,孩子从小学会了恐惧和制约。

  控制就等于扼杀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饭,他觉得吃饭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3、要不要给孩子定规矩?

  很多家长问我,要不要给孩子定规矩,当时我想的是法律说合同的主体是要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平等的人,才能定合同。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人,怎么跟你定合同呢?怎么跟你定一个交换的条件去执行?这是不合理条约。规则的意义就是维护双方的感受。

  有的妈妈问我,她的孩子都会刷牙了,还要她帮忙一起刷。我问她和孩子一起刷牙的过程中,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她说都很开心啊,我说这有什么问题吗?孩子如果学到遵守规矩等于难受,那他以后怎么自觉遵守这个规则呢?如果这个规则让孩子很开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结果。

  规则就是这样产生的,两个人的感受都被照顾到,这个时候的规则就等于舒服,当没有人监管的时候,他还是会愿意遵守规则的。

  4、孩子有了坏习惯怎么办?

  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要离婚,他说我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没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离婚,他其实不是没有感情了,就是因为他被压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是多么正确的控制。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你可以告诉他“宝贝,你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没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见。”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家长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我们有多少人是活在焦虑中,就是因为现实跟我们想象得不一样。

  为什么说要信任,因为大家看一下这个寓言,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质,及时补水;园丁B什么也不管,小树熬到雨季也活下来了。园丁C学了很多知识,认为树叶伸展是健康的、正确的,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了。

  本文来源于网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往往会经历一个迷惘期,在职业、前途发展过程中,经历个人与社会真实世界的磨合,从自我认知模糊,到找准自身定位的过程,而这过程中的迷茫,往往与原生家庭教育有关...

毕业几年,观看同学们各自的发展,越发明白为何父母的教育方式,能在潜意识里面,左右孩子一生的选择,小编在这里想为大家分析一下:控制欲强的父母,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这让我想起近两年比较火的一部家庭情感剧《小欢喜》。剧中呈现的三个不同家庭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单亲妈妈宋茜和女儿英子的亲子关系,宋茜对女儿的教育算得上是“变态教育”、“变态约束”。为了监督女儿高考,宋茜为女儿辞掉工作、控制女儿饮食、禁止她在高中接触学习以外的兴趣发展,甚至把女儿卧室里的围墙改成透明玻璃,只为了监看女儿的一切生活动态..一方面,她对女儿无微不至关怀和全心付出,但强势的控制欲却令女儿窒息。剧中的情节引起广大网友们的共鸣,很多父母也纷纷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中国式家长的控制欲为何普遍,这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控制欲(Dominant)

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对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绝对支配,不允许意外或者有其他差错,对于人来说指对其绝对的占有,思想上行为上都不允许有违背你的意思。

控制欲的产生,是源于缺乏安全感和恐惧,不安全感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恐惧让他们选择回避了问题,试图通过制造外在冲突和控制一切来缓解这种焦虑。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最起始是因为爱孩子,之所以扭曲成控制欲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一是源于恐惧,在孩子成长中有许多未知,担心孩子出什么意外,想时刻保护孩子,所以事无巨细地掌控孩子的生活。

其二,控制心理被加强,是源于“投资必须得到回报”的心理。

我对你好,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你为什么不听我的?我生你,养你,现在我说一个事情,你都要拒绝我。你为什么那么不听话,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即父母把孩子看为附属品或商品,由于缺乏安全和保障感,而产生带有自私成分的爱。

那么,在父母过度约束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会有着怎样的负面性格呢?这会造成两种性格的极端,第一种是过度顺从、没有主见,第二种是逆反心理。1依赖型人格因为自小被父母安排、包办一切,这类父母通常是用固定和清晰明确的行为标准来要求孩子,这些标准通常建立在父母个人的信仰和行为习惯之上。这种类型的孩子,因为在父母的权威以及全面照顾下,较容易发展对父母的敬畏感和依赖,虽然年幼时表现得乖巧、顺从,但若孩子渐渐长大仍不放手的话,孩子难以发展出自治(autonomy),未能随年龄发展出该有的独立性、思考能力。这种负面性格对孩子的影响,大多是要到20多岁后才更体现出来,但却已经根治于潜意识里。在人际关系上,这类孩子始终会处于被领导的地位,缺乏决断力,无法成为领袖和管理者。2反叛心理父母强烈的控制下,因为对孩子个性发展的约束,会压抑孩子的情感需要、活力的释放和创造力的发展。一些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孩子,他们为了满足自身情感发展需要,而到外面的世界寻找刺激和新鲜感,这就是在年少时的叛逆期,或者在长大后有机会就会离开父母。当矛盾出现,亲子之间又缺乏有效沟通,孩子对父母的不解累积成怨愤,父母所说的无论正确与否都听不进去,这便会造成孩子的偏执型人格,造成亲子关系的隔膜。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但需要有温度的关心和情感联系,避免过度操控而“物极必反”,亲子之间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父母要承认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或共生体。亲子关系也需要遵从“刺猬法则”。HedgehogPrinciple刺猬法则

心理学上,有一个“刺猬法则”,指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之间是一种倒U型关系。过远或过近的距离都会使人产生排斥或疏离,处于中等程度的距离最能令人产生心理的吸引效应。

适当放手、让孩子能够独立"骑行"

风筝要想飞得远需要懂得放飞长线,而不是一直固守地牵引,对孩子适当放手,不禁锢孩子,在引导、教育的同时,也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空间,给予孩子尊重和选择权,这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以及自信心的建立。

“北美高材生”张一得自杀:爸爸,既然你替我活着,我就不用活了

晴岸

作者

三点一弯钩

来源

sandianyiwangou

ID

一个单身父亲,在孩子出生不久后便辞去高管职务,种田捡破烂一心带娃;他每天变着花样为儿子做菜,记录孩子的一点一滴,一切以儿子为中心;最出名的是,父亲为儿子专门打造了一个博物馆——从儿子出生的第一双鞋、第一件玩具、第一块玉、第一个银器等事无巨细地分类陈列,供人参观。10年间,爸爸成了广州育儿圈的名人,很多人追看他的育儿公号,他的故事上过广州各家电视台、报刊,成为网络红人,人称“模范爸爸”、“儿童教育专家”,到处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儿子呢?也十分争气,阳光帅气,妥妥的学霸一枚,17年后考上了美国常春藤名校——被称为“南方哈佛”的埃默里大学。正当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温情而励志的故事时,儿子张一得在美国校园里自杀身亡了。此事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在震惊之余,百思不得其解:当一个父亲,把他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为什么孩子还要自杀、还要逃离呢?这换做是任何一个父亲,都会伤心至极吧!但事实是,没有人会想逃离爱,想让人逃离的,一定不是爱。在这份浓度极高、看似感天动地的父子关系中,传播比较广的几个细节是:父亲给孩子拍过20多万张照片,共拍坏了五部相机;自己每天变着花样给孩子做饭,十年间竟没有一道菜是重复的;为了孩子学英语,曾亲手雕刻了25万个英文字母。相信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就是这位父亲是如此高尚完美,如此看重孩子,但又觉得哪里说不上来那么奇怪。他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演员朱雨辰的母亲。朱雨辰的母亲对儿子“好”是众所周知的,朱雨辰开学去中戏报道那天,他本想自己整理床铺,但刚要往上爬,朱妈妈就赶过来说:“儿子你等会儿!妈妈来,妈妈来。”担心朱雨辰睡眠会受到干扰,朱妈妈铺完床又挨个问朱雨辰的室友们是否打呼噜。当朱妈妈发现宿舍窗户外长满爬山虎的时候,担心爬山虎会有虫子,于是想用滚烫的开水浇下去把爬山虎都烫死。节目中她说,为了给儿子降火,她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早上4点起来熬梨水,哪怕儿子明确表示喝不下去,也会逼着儿子全都喝光。不仅如此,为了让儿子随时吃上可口的饭菜,朱妈妈把自己变成了“移动厨房”,儿子走到哪儿自己便跟到哪儿,甚至进了剧组也是如此。她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没有自我,我完全没有自我。”还有一句是:“我是用我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的。”然而如此密不透风的“爱”,只感动了她自己。朱雨辰曾不止一次表示过痛苦,称“妈妈给的这种爱,压力太大了”,也跟母亲说过“咱俩没法过了,你会把我搞死”这样的话。但没有用,母亲坚持自己的爱,是孩子最需要的。如果,父母之爱是为了自我感动,那么孩子在这份爱里,是得不到益处的。爱,要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了解孩子真实的所思所想。如果经常否定孩子的感受,而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那孩子所感受到的,只是一个僵尸一般的爱而已。就好比张一得的父亲。在张一得12岁的时候,曾鼓足勇气对父亲说,希望爸爸能够有时对自己说“不”。但是爸爸坚决地说,这个我不能答应你,我永远会对我的儿子说yes。这样说听起来很令人感动,但其实这份永远的yes里,包含的意思是,我只能按照我的方式爱你,至于你喜欢的方式,我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那这个yes还是yes吗?其实他只是想对自己说yes而已。自我感动只是自恋型父母的脑嗨,而孩子没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不会跟着你一块儿感动的。其实,在张一得与父亲的相处中,有很多这样的细节,让人感到恐怖和窒息。比如当初父亲毅然辞去职务,带孩子到一个小山村,靠种田和捡破烂为生。他坚信这种生活方式可以锻炼孩子,但作为小孩子的一得却很讨厌这种生活。他曾在出国留学的申请里写道,他害怕踩到臭虫,害怕它们在衣服里面产卵,更怕暴雨来临时,击打金属屋顶所发出的巨响。但没办法,父亲觉得这样对孩子好,可以磨砺孩子,孩子也就只能这样生活下去。之前提到,一得的父亲为他拍过20多万张照片,拍坏五部相机。值得深思的是,在某个视频中,一得说:“能不能给我点隐私,不要对着我的脸”,但父亲还是坚持拍完视频并上传了。从孩子出生到三岁,他只用英语和孩子说话;三岁后,他装聋哑人,孩子怎么叫“爸爸”都不回应,只有孩子把需求写出来或画出来,他才肯沟通;孩子八岁时,他要求孩子给四五十个成年人做饭,众筹自己的学费;孩子十岁,他要求孩子独自出去旅行,且不给予任何协助;孩子上中学后,他要求孩子去家境富裕的同学家玩时,兼顾收破烂的责任,把废品带回来卖钱……这桩桩件件,哪一样是孩子自己想要的?又有哪一样和他所说的“尊重”和“自由”沾边呢?这样做,除了源源不断地带给孩子无助感之外,也会让孩子内心充满了痛苦和困惑:说爸爸不爱我吧,他的注意力全放在我身上;说爸爸爱我吧,他对于真实的我连看都看不到,又何谈爱我呢?但无论怎样,孩子是没有选择的,因为他只能依赖养育者生活。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父亲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ngzia.com/jxzjd/9271.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急性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