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如今的社交网络时代,我们渴望表达,社交媒体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一张图、一句话,向世界展示自己;我们又害怕表达,字斟句酌却仍怕词不达意,想要讲好一个故事却不知从何说起。
于是偶尔我们也渴望在被信息包裹的世界中换取些许喘息的机会,拒绝表达本身也是一种表达。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回顾近一个月以来与“表达”相关的内容,精选部分文章的评论区留言,分享读者们对于当下社交话语表达及文化作品表达的真知灼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我们需要用表达来传递情感
碎片化的交流方式我们都不陌生,6月18日全媒派文章《一句话要分好几条发送:线上社交时代,连表达都逐渐碎片化》就从原因和影响等方面分析了这一现象,这种日常化的表达小现象引发了读者们热烈的讨论。
与碎片化消息不同,《超快节奏的信息环境里,我们为何会容许“意念回复”的存在?》一文则分析了聊天中另一个常见的现象——“意念回复”,这无疑是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叛逆”之举。
与“意念回复”类似,《Twitter考虑推出拒绝被
功能:万物互联下,偶尔也喘口气》这篇文章从功能入手,讨论了我们是否需要被的问题。社交媒体上的连接与反连接越发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有些读者认为碎片化适应了快节奏的交流习惯,营造了在场感;也有读者更认可“佛系”的意念回复,允许自己在信息环境里小憩片刻。看,我们总是对社交媒体上的表达又爱又恨。
碎片化消息是亲近与在乎的证明
B:感觉碎片表达就是线上交流取代线下交流的某种标志。线下交流时的沟通和闲谈明显是两个不同的场景,可以通过表情、语气和用词的态度表现;但在线上交流只有一个聊天框,长语句的“斟酌感”,取代了上述的线下交流时“严肃、认真”的氛围。反之,碎片词句,则体现了不假思索的闲谈,而且更能强调情绪,而非信息。
Euphoria:太真实了吧,我朋友天天说我打字慢,hhhh这不是几个字几个字打有助于营造一种“在场感”嘛,为了表示我时时刻刻在“即时”聊天。本来文字就缺乏面对面交流的的优势,“对方正在输入中…”这几个字还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会感觉你俩正在共享时空。
LeavenHolin:不同的传播情境应用不同的语言符号,我们讲求的是合适而非拘泥于表达形式,但这种碎片化表达方式不利于梳理逻辑,这点应该警惕。当然警惕归警惕,这种表达方式年轻化,有时也如文中所说,是熟悉关系的象征符。
冯艺莎:碎片化的消息是在弥补不在场的交流不及时性吧,可以明白对方想要及时回复的心情。
安里:作为一个从小就这样发信息的人,我表示真正原因就是因为我等不及打完全部再发,我要先引起对方注意,然后打半句就发怕对方等,基本上属于面对面说话的进度,因为我打字很快。所以我觉得关键是因为我急性子,我需要“对方在听、而我在说”的状态。
生活这么累,我只想静静
路旁的qx:我比较反感过于碎片化,因为有时候我在做什么事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ngzia.com/jxzjd/9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