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急性子 > 急性子功效 > 正文 > 正文

父母的内疚式教育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11 10:30:18
在综艺《不要小看我》中,一位妈妈讲述在指导四岁孩子作业时崩溃,无奈之下通过惩罚自己让孩子提升学习效率,引发热议。小女孩叫小桃,因为妈妈让她背诵一个东西,小孩子就是背不出来,妈妈着急,发了脾气,就狠狠抽了一巴掌——抽的是妈妈自己,而不是孩子。你没看错,抽的是妈妈自己,不是孩子。孩子背东西背不出来,家长发火,不是在惩罚孩子,而是打自己一嘴巴子……

1

什么是内疚教育?

内疚式教育,是由浙江卫视一档节目引发出来的一个话题。就是用孩子的不听话来惩罚家长自己。看上去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爱,其实对孩子是一种变相惩罚。小桃背诵东西背不出来,妈妈很生气。按照常规套路,小桃妈妈很可能是想去“教训”小桃。也许小桃妈妈爱女心切,所以她最终把巴掌打在自己的脸上,而不是落在女儿的身上。虽然体罚用在了家长身上,不过是体罚对象发生了变化,而本质上仍是一种体罚。李诚儒认为这位妈妈采取的方式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专家观察员边玉芳也表示不赞成妈妈的这种做法,内疚式教育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孩子日后的一些行为就能很好的说明。内疚式教育最直接的影响,是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孩子会认为因为我没做好,所以妈妈受了苦。所以说,最终内疚的是孩子。内疚式教育,最终会使孩子产生内疚感和负罪感,这至少不是家庭教育的初衷。

2

在《圆桌派》的一期视频,香港作家马家辉马老师在节目中提到自己的一段童年经历:

一次父亲买回来一个芒果,全家人共享。因为他是唯一的男孩,所以只分到最小的一块。之后一段时间,他靠省下的零花钱为自己买了一个芒果,趁着家人睡去,跑到厨房独自享用。

不巧被父亲看到,随即而来的则是父亲愤怒的斥责:你太自私,不懂与爱你疼你的家人分享,爸妈有好吃的总想着孩子,你却独享。

往后父亲还屡次提及此事,使马老师从小对享受美食产生了强烈的负罪感,并因此对家人满怀愧疚。

于是,美食在马老师心里变成一摊恶臭的烂泥,给他的不再是享受,而是令人反胃的羞耻。

或许马爸爸永远无法得知,自己毫不顾及儿子感受的教育方式所制造的内疚感,严重损伤了儿子对于美好事物的感知力。

这样的教育,让儿子原本追寻的快乐,变成终身逃避的痛苦。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儿子变得小心翼翼,诚惶诚恐,背上了沉重的枷锁,快乐都成了奢侈。

当亲密关系和安全感被摧毁以后,孩子的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也就随之消亡。被家长情感勒索的孩子会陷入突如其来、有苦难言的窘境。

有些父母总认为,让孩子产生内疚的情绪,可以促使他们意识到自身言行的错误,进而改正不良习惯。

然而事实是,孩子在长期的“自我声讨”中,被内疚折磨得身心俱疲,为了短暂缓解内疚所带来的痛苦,不得不做出令父母感到满意的行为,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逐渐丧失自我,甚至失去对幸福的感知能力。

“爱之深,责之切”的观念令多少孩子在自卑,羞耻和愧疚中度过原本美好的童年和青春。

这使得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只能通过压抑自己的愿望来消除内心的不安。在委曲求全里,敏感又麻木地偿还着深不见底的恩情。

3

还记得当年热播的家庭剧《小欢喜》中,宋倩和乔英子母女的故事,相当令人唏嘘。

一个经济条件和文化层次如此优越的家庭中,母亲宋倩是金牌教师,女儿乔英子是特等优生,前景可谓一片光明。却因宋倩近乎疯狂的控制和打压,险些毁掉乔英子。

她早早为女儿制定通往最高学府的严格计划,二人在几场激烈的争吵中彻底爆发,宋倩丝毫不顾及女儿的解释,一贯咄咄逼人地倾诉着自己为女儿的诸多牺牲。

肆无忌惮地大喊着“妈妈都是为了你好”“妈妈最最最爱的就是你啊”“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妈妈的苦心”,这样的场面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当母亲将权力凌驾于亲情之上时,女儿从她的言语中听到的是关怀,感受到的却是令人恐惧的压迫。想要的爱和理解也成了自责与愧疚。

乔英子是个成熟懂事的孩子,面对母亲的崩溃,她选择向母亲道歉。违心地赔着笑脸安抚宋倩的情绪。

英子难抵巨大的精神压力,长期失眠,产生幻觉,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这场爱的纷争。以这样极端的方式永久的逃离“伟大”的母亲。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时刻,她依然自责地对母亲大喊着“对不起”,“我配不上您给我的爱”。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的话:“无意识的内疚感能量几近死亡,对人的生命力有着毁灭性的打击,无数人因羞愧和内疚而自残,自杀。”

许多父母总是在对子女“纯粹无私的爱”里自我感动,以此标榜自己的伟大,又总爱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控制子女的思想和情绪。

可是他们不知道,这种“爱”对孩子来说是无法拒绝的负累,久而久之孩子心里累积的绝望驱使其逃避。

“中国式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父母无法安放绝望无助的自己,打着‘还不是为了你,我才牺牲了自己’的名义,让孩子在愧疚中一生过得拧巴又委屈。”

事实上,在内疚中成长的孩子,未必深爱着父母,由于害怕受挫,惯性地屈从成了短暂的解药,这实则是慢性的毒药,一点点消磨孩子的主动性,淡化了亲情为孩子带来的幸福感,反而让大量负面情绪有机可乘。

小孩的内心世界像一潭柔和的清水,让它逐渐失去温度,也会凝成坚硬的冰。

就如同长期以“爱的名义”向孩子讨还恩情的内疚式教育,只能使孩子在内疚中不堪重负,这样的方式与残酷的绑架行径无异。

身为父母,应当及时斩断孩子身上的镣铐,让孩子轻松上路。真正做到以“爱”之名解放他们的思想,这远比内疚式教育来得舒适和健康。

看了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的成长背景,才明白所谓捷径到底是什么!

豆瓣9.1分国产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教育没有标准答案

河南卫视杀疯了!洛神绝美出圈惊艳8亿网友!文化传承不仅仅在舞台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ngzia.com/jxzgx/9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急性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