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
亲近自然、走在路上,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暂时的离开会让我们重新寻找到关于工作、关于教育、关于生活的意义;暂时的离开可以安顿好自己的灵魂,让自己重新上路,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池昌斌
很高兴看到老师们充盈的假期生活。
无论是一本书,一部电视剧,还是一次陪练,一场聚会,一次长途旅行,甚至是日常的带娃,都成为老师们自我教育的最好素材。但最令我感动的是老师们的文字。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娓娓道来,没有华丽辞藻,只是真情表露……老师们用最朴素的文字记录感悟,用最真挚的表白诉说情怀。
因为写作,让我们的精神有了存在的见证,而这10篇文章也只是老师们丰富精神世界的一隅。坚持写下去吧,老师们!
——张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音乐教师柴栋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哪个更重要呢?这是个有趣的话题,也是很多人都会思考和遇到的问题。
假日里因参加同学婚礼来到了美丽的七彩云南,参加完婚礼后我安排了几天的旅程领略云南之美。云南舒适的气候、如画的美景让我如痴如醉,路程中也结识了很多来自祖国四海八方的朋友,其中一对有趣的父子引起了我的注意。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与其他带孩子家庭不同的是在旅途中每到一个景点这位父亲都会详细的给孩子普及文化知识。比如到了巍峨的玉龙雪山父亲会给孩子解释高原反应和高原气候特征;到了大理给孩子讲解天龙八部里段氏家族的传奇;在香格里拉让孩子能够明白为什么这里是人们心中的净土。跟孩子的父亲交流得知,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但从来没有“死”学习。他们很喜欢旅游,但在旅行的过程中绝对不是走马观花。他们做了很多的功课,让孩子在书中学到的知识和现实中看到的感受到的文化进行碰撞,开拓了孩子的视野,让孩子能有更高的眼界。
通过跟这对父子交流我也在思考,这次旅程对我有什么收获呢?对我来讲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所感受到的少数民族文化对我音乐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他们的音乐舞蹈风格也各不相同。在感受少数民族歌舞时我发现了我的音乐课中缺失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少数民族对音乐的热情!他们可以在篝火旁载歌载舞,可以在高山上放声高歌,他们释放的热情能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在音乐课中我所教的民族歌曲部分只是教了歌曲的形式却少了神韵,孩子们体会不到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演。通过思考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会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我所感受到的民族特色文化,从而理解少数民族歌曲的精华所在。
《罗马假日》中说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通过这次旅程让我感觉到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同等重要,读万卷书是知识的积累,行万里路是技能的实践。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年教师,这两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给孩子多一些尊重
——观《小欢喜》有感
班主任兼语文教师高枫舒
假期里我追了一部电视剧《小欢喜》,剧中的三组家庭,让我看到很多熟悉的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我再一次读懂了生活。让我感悟最多的就是黄磊扮演的方圆一家了。
剧中的方一凡是一个性格活泼,不爱学习的孩子。他一开学就跟同学打架,还用乌龟戏弄老师,众目睽睽之下,被妈妈追着打。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与父母的关系却最为密切,相处也最幸福。在学校举行的“认清自己,减轻压力”的活动中,他大声而自豪地说出了他是童文洁和方圆的儿子,而其他同学在这一环节总显得不自信,没安全感。我觉得这与爸爸方圆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在方一凡犯错时,他不会一味的责骂,而是平心静气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引导、沟通;家庭出现矛盾时,他会问问孩子的想法;自己失业了,也坦然地告诉儿子。面对妻子童文洁的暴脾气、急性子,他也不会正面交锋,而是有思路、有策略的去化解。潜移默化中,方一凡也觉得他在这个家是被尊重的,他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也敢于说出口。在期中考试不理想的情况下,方一凡萌生出了参加艺考的想法,妈妈当然是不同意的。但方圆尊重孩子的选择,不会一开始就扼杀掉孩子的梦想。他答应儿子去做母亲的思想工作,他说:“儿子怎么都十八了,是不是该听听他内心是怎么想的?”遇到事情,方圆首先想到的是儿子怎么想,一通操作下来,简直是教科书般的教育方式。十分的尊重,换来的是孩子更加独立、宽广的成长大道。懂得尊重孩子,亲子关系才更和谐。
同样的道理,我们一所学校、一个班,就是一个大家庭,老师面对学生的时候是不是也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给他们多一点尊重呢?教育是一门学问,做一名好老师更是一种修行,追这部剧,我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从另一个角度开始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是的,我分明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的定位,还是教育教学中的探索。这学期,我第一次担任班主任,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以人为本、懂得尊重孩子的班主任。经过一个月的摸爬滚打,我发现管理班级没有捷径。你所有的时间都不能以上下班划分,即便是周末,也可能在与家长沟通,在想办法如何让自己和班级更优秀。虽然忙碌,但我都坚信:与学生真诚相待,即使道路曲折,也能找到支撑点,曲径通幽……
陪伴是最温暖的教育
美术教师李婧婧
与宝宝“合体”的这个假期没有外出旅行,但也没落下聚会。
在一次聚会中,我偶然认识了宝妈M。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儿子今年15岁上初中,小女儿只有三岁,刚刚踏入幼儿园。对于这次聚会,如果用两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跌宕起伏”、“尴尬不已”。我想我不是唯一有这些感受的人,从当天在座宾客的脸上就足以判断。
聚会的前半程,宝妈M忙于跟我们寒暄与交流,以至于大儿子呼喊她几次她都选择性忽略掉。儿子怒了,拍着桌子大声直呼她的姓名,气氛瞬间变得焦灼。一位朋友赶紧转移话题,大家说说笑笑,这才稍稍得到了缓解。没过多久,小女儿又嚷着要吃菜,宝妈M习惯性的将女儿揽入怀中,关怀的给她夹菜、倒水。而这些举动好像又惹得大儿子不满。他拿起旁边的红酒,不由分说的倒满自己的酒杯,说什么也要一饮而尽。宝妈M激怒之下斥责了儿子,儿子又生气又委屈的大喊道:“你们本来不就不管我吗?干嘛当着众人假装关心我......”。聚会在这种情况下草草结束,每个人临分别时都劝说M,让她宽心,毕竟孩子还小不懂事,要多多关心,不要动怒。我也从交流中得知,前些年儿子还小的时候,M夫妇都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家庭与教育。家中儿子的饮食起居都是保姆代劳操持。儿子哭闹夫妇二人就给儿子更多的物质作为补偿。不经意间,儿子长大了,他们却也发现了那座阻碍沟通的城墙越来越牢固。愧疚与自责让他们在小女儿的教育上格外细心与重视。而这些,却又刚好给了处在叛逆期的儿子更加沉重的打击和心灵的创伤。
事后我总在想,什么是教育?深思之后,我也尝试着描摹我心中理想教育的模样:那便是长情且温暖的。想想自己的童年生活,感觉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里虽然没有特别充盈的物质,但却因为有父母的陪伴而变得简单、幸福、自信、满足。
而如今,这个拼爹拼妈的时代,物质成为了必需品,陪伴却成了奢侈品。记得曾看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位父亲对女儿说:“宝贝,不好意思,爸爸实在太忙了,答应陪你去玩的但又要食言了,但你放心,爸爸一定挣更多的钱送你去最好的学校。”女儿听到爸爸的话后冷静的说:“爸爸,你去忙吧,我长大以后也要挣好多的钱,送你去最好的养老院......”试问,有多少父母看完以后的反应跟主人公的父亲一样愕然呢?
是啊,物质追求固然重要,但就教育本身而言,陪伴比金钱更为重要!家长和老师作为孩子成长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见证每一颗种子的成长,因此更要讲些艺术,多些温度,长些精神。而这些正是我们育人要寻找温暖、接力温暖、奉献温暖的全部理由,只有这种温暖才能催生生命的萌芽和生长。
用左手练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教学
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李艳红
假期里我给即将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报了一个书法班,同时也想提升一下自己的书法水平,所以我决定和孩子一起练习。因为这个班是零基础的班级,所以老师要求家长陪读并且坐在孩子的身边进行书写指导。这正是我想要的,我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了。第一节课老师先进行了基本笔画的讲解,然后给一定的时间让大人和孩子一起练习,这时候原本安静的教室开始热闹起来,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哎呀,你怎么这么笨呀!老师刚才讲的多明白啊,你怎么又出格了?”“你写的横怎么是斜的呀?”“你写的丑死了,撇都撇到哪里去了,刚才是不是没认真听?”我和女儿一起练习,我已经写了快一张纸了,她竟然连一行都没写完,我也忍不住向她责备道:“你怎么这么磨叽?我都写完一页了你一行还没写完?你写的这么慢以后考试你都做不完,二年级考试还有看图写话,你这个速度根本写不完!”
第一节课任由家长们这样的抱怨着,老师只是微笑不说话,到了第二节课,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陪读家长都必须用左手写字,以后都得这样,回家写作业的时候孩子用右手但家长必须还是用左手写。开始练习了,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我非常认真的练习,但是发现左手写字真的好难,手好像不受控制一样,明明我想把横写直但是左手就是写得弯弯曲曲,而且速度也大大减慢。又过了一会儿,书法老师示意大家停下来,她说:“刚才家长们用左手写字有什么感受呢?你们的感受就是孩子们初次写字的感受,他们真的很努力的在写,但是他们年龄还小,第一次接触用铅笔写字,他们的手没有力度,很多精细动作是控制不了的,你们用右手都写了二三十年的字了当然写得又快又好,所以我要求大家像孩子们一样从零开始,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不要急于求成,要静待花开。”
听了书法老师的话,我感慨良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惭愧,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备课要备学生,那我们是不是只抓着教材不放,而往往忽略了学生们的感受呢?作为教师,应永葆一颗童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会在教育的过程中,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让教育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让教学方式尽可能吸引学生,让教育更好地符合童心和人性,才能让儿童在情趣盎然的情境中学会言语的表达方式……
回到家后我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进行教材的解读呢?我得到了几点收获:1.结合儿童活泼爱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把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顺口溜、故事等引入课堂。2.孩子们最头痛的作文课,设计各种游戏来上,比如“作文接龙”、“摘抄大赛”、“好词好句分享会”等。3.低年级学生难以把课文复述清楚,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手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再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把课文中的重点画出来,孩子就喜闻乐见了。
语文特级教师吉春亚说:“把儿童安置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在那里儿童感到没有任何压抑,这个环境将促进儿童天赋的正常发展。”一堂课成功与否,学生的发展是唯一的检验砝码,所以在新的学期,我要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到学生的身上,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教学。
旅行团就像学校
科学教师刘然
假日里,我与家人一同来到美丽的坝上草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由于是第一次去草原,我们决定报名旅行团,跟随导游前往。在途中,作为一名团员,让我感到自己就像一名学生,从而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首先,行程安排就像学校的课程表。对于旅行社来说,行程安排得更加丰富更容易吸引到团员。然而,过于紧张的行程却令人非常辛苦,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要控制好。这让我想到学校的学生们。在校园里,上课、下课、大课间、午餐、午休……实际上,对六七岁的学生们来说时间是非常紧迫的。有的学生一听到下课铃声就像撒欢一样冲出教室。之前会觉得那些学生太贪玩,但现在想想,他们其实是在自我调节。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做的,是要教会他们课间、午餐后,要怎样做才能快速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而不是疯跑。
其次,团员们就像学生。同行的团员从不熟悉到最后愉快地交流,需要时间来慢慢了解与熟悉。刚开始,为了得到大巴车上一个舒适的座位,团员们在门口挤作一团,得到心仪座位的团员洋洋得意,没有得到的则心存不满;为了吃到丰盛的早餐,会有人提前半小时在餐厅门口等候……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团员们相互熟悉之后,开始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甚至攀谈起来。这让我想到我所带过的一年级的学生,刚入校时总是有同学来告状:“老师,他推我!”“老师,他拿我橡皮!”“老师,他插队”……而渐渐地,他们会成为朋友,相互帮助,相互关心。我在思考,是不是在刚开学的前几天,多进行一些类似成人的“团建”游戏,让同学们迅速熟悉起来,并让他们尽快形成合作的意识,会更有利于班集体建设呢?
最后,导游就像一个旅行团里的班主任,作为团员要服从导游的指挥。每个景点停留多久,几点回到大巴车,需要每个团员的配合,有一个家庭没有回来,全车的人都要等。而我所在的旅行团的二号家庭,每次都会迟到,导游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打电话。最终,二号家庭也觉得不好意思了,不再迟到。让我想到我们的班主任,要尽快形成一个学生们都认可的班规,每个人都自觉地去遵守,才能形成优秀的班集体。当遇到不遵守班规的学生时,要不厌其烦地进行说服教育,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问题,从而积极改正。
总之,旅行团就像一所学校,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与旅行团中的现象有相似的地方。因此,作为老师,要多走出去,换个身份看问题,思考问题,才能更好的理解教育。
把“表扬”换成“谢谢”
班主任兼数学教师万莉
没有一种方法是能适用于所有孩子的,孩子各不相同,方法也因人而异,我们一直在鼓励孩子和表扬孩子,这种方式确实让更多的孩子有动力并且充满自信,但有小部分孩子却太过依赖表扬,一旦得不到表扬就不好好做事了。
假期读了一本书叫《不管教的勇气》,这本书中有一个观点说的是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教育方式。大家都知道,批评肯定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一来没有人喜欢批评,二来批评会带来负面影响。而这个观点中为什么也不赞成表扬呢?原因有二,其一是怕孩子太过依赖表扬,其二是需要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对自己好言相向。
当孩子做出良好的行为时,我们可以把表扬改成“谢谢”。比如,孩子在公共场所很安静,其实这本来就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如果这时对他用的是表扬的方式,那种感觉就像是身边的人突然对你说:“你没有随地乱扔垃圾,你真了不起。”瞬间气氛变得十分奇怪。所以,这时可以跟孩子说:“谢谢你这么安静。”这样能让孩子获得对他人的贡献感,而这时我们与孩子也是平等的。
想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就要蹲下身平等的与孩子在一起,有时对他做出的良好行为表示感谢,会比表扬更让他有价值感。
最好的教育在路上
体育教师季晓斐
今年我大女儿要上一年级了,放暑假之前我就在想这个暑假应该怎么安排,很多人都告诉我要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以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我还是决定带她去旅行。因为我觉得,最好的教育在路上......
我们从荒芜的沙漠,到辽阔的草原,再到美丽的海岛,感受了大漠风沙,感受了浩瀚草原,感受了神秘大海,了解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文化的不同,收获满满!旅行中的教育,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我会让她一起参与制定出行计划,并严格守时;会在漫长无聊的路途中学会忍耐并找到打发时间的方法;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沙漠是怎么形成的?草原的天空为什么这么蓝?草原上的房子为什么和我们的不一样?她会克服恐惧挑战浮潜;会在遇到海上暴风雨的时候苦中作乐安慰自己就当坐海上过山车了......这些是在辅导班永远感受不到的。孩子在年龄较小的时候更容易接受的是他们主观感知过的东西,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然后记在脑海,从而形成独立的思想。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也是一样,面临低年级的孩子,不能一味地告诉他们,说给他们听,而应该让他们多一些亲身的感受,让他们参与其中,从亲身的体会中学会知识,这样会记得更牢,事半功倍。
让我们的教育走在路上,见证艰辛,见证虔诚,见证神秘,见证梦想,见证温情,见证成长,懂得欣赏最荒凉、辽阔、壮丽、神秘的世界,孩子的内心会变得更加的宽广、坚毅而柔软。
放手,也是一种爱
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彭慧
假期的每一天都是和孩子一起度过的,陪着他笑,陪着他闹。每天晚饭后的遛弯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儿子石头新得了一辆滑板车,滑板车对于两岁的他来说稍微有点难度,车身较高、较重,他骑起来比较困难。但小朋友对于新玩具的痴迷与热情让我根本不能拒绝他带着这个笨重的滑板车出去玩。小区外面时不时有车辆经过,尤其是晚上行人也不少。我和石头爸爸很担心他会不小心摔倒,抑或是撞到旁人,所以一路上都帮他扶着车把。可是这个小朋友却不领情,不停的停下来把我们的手掰开,不停的嘟囔:“爸爸,不要弄!”看着他歪歪扭扭、走走停停,石头的爸爸终于发火了,朝他大声喊道:“不扶了,让你摔着吧!”孩子瞬间就低下了头,沉默的朝一边去了。这时我想到自己学车时的情景,就对孩子爸爸说:“你记得你刚会开车时的情景吗?如果我在一旁不停的指挥你往这儿开、往那儿开,甚至还动你的方向盘,你心情如何?”石头爸爸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好吧,让他自己骑。”在接下来的时间中,虽然石头依然骑得不稳当,依然走走停停,但他练习得很认真。这件事让我联想到学校的孩子们,感触颇深。
作为老师,我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管理风格,所以,我要以身作则,用爱为他们保驾护航,但不是代替他们乘风破浪。独立才能成熟,独立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父母过度的保护,过多的包揽,让孩子学到的不是感恩,不是成长,而是无能,甚至无情。懂得放手,才是负责任的爱。
柔中施教
体育教师赵继宝
放假回到老家,晚饭后跟家人一起去亲戚家串门,偶遇两个小朋友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大伯家的孙女月月今年六岁了,这天他家来了一个小朋友叫甜甜,她和月月年龄相仿,两个孩子一见面,刚开始还是挺客气的,都依偎在大人怀里,一会儿,甜甜发现了柜子上的洋娃娃,就从奶奶怀里挣脱出来去拿,没想到月月眼疾手快,一步上前就把娃娃抢在了手,妈妈见状就对月月说:”甜甜妹妹难得来玩,你应该让着妹妹。”月月撅起了小嘴巴,就是不肯,还委屈的哭了起来。这时,我走上前蹲下对她说:“我听月月老师说过,月月在学校非常懂事,在幼儿园里也从不和小朋友抢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给同伴玩呢,我相信月月一定是拿了娃娃给妹妹玩的。”我说完后,月月竟然主动地将自己手里的娃娃给了甜甜,还主动拿出其他玩具跟甜甜一起分享,两个小朋友成了好伙伴。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其实这是一种“柔中施教”,也是一种变相的表扬。老师蹲下去,和孩子的眼睛齐高,然后慢慢的进行引导。这样的方式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从心理上使学生和老师贴得更近了。尤其对于一些调皮的学生,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的亲近,当教师蹲下来和他的视线交流处在同一高度时,他们会觉得老师是多么的和蔼可亲,自然而然地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研究孩子,永远的课题
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石明雨
假日里,我回归家庭,暂时成为一名全职妈妈。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收获了很多惊喜,也领略了不少无法理解的任性。于是重新拾起《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和错误做法,同时也明白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性格培养和能力拓展方面的重要性。
分享几点我学到的家庭教育方法:
1.赞赏孩子的三个技巧:①描述你看到的。②描述你的感受。③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2.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①全神贯注的倾听。②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③说出他们的感受。④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有一次,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我轻声细语地制止了三遍,可是一丝效果都没有。他只顾兴奋,对我置之不理。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孩子,妈妈知道你很开心,但不能再在沙发上跳了,沙发已经承受不了你的猛踢啦,它会像气球一样破了,那样你就坐不了了。结果还好,孩子停止安静了10分钟。当然一次根治不易,得反复提醒。借用孩子能联想到的熟悉的东西,描述出感受,激发他内心的善良,结果成功啦!
还有一次,孩子放学后没有先去写作业,而是打开电视看动画片。我很严肃地告诉他:本来妈妈的耐心有西瓜那么大,现在只有桃子那么大了,等一会儿就像葡萄那么大了。不要等到妈妈的耐心破了你才过来写作业!明白我的要求后,孩子开始哭闹“不要、不要”,但我就像没听见似的,走到学习桌前坐好等着他。一会儿,他关闭电视过来了。其实孩子任性、撒娇都是大人惯出来的。大人坚持原则,孩子也就养成了好习惯。当然,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哪种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孩子的。
教育是相通的,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作为一身两职的教师,每天面对四十个不同的孩子,就得想出至少四十种方法。读书,虽然不会帮助我们找到百试不爽的方法,但是可以指导观念,相信:研究孩子,是永远的课题。
编辑:都程
审核:张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