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急性子 > 急性子别名 > 正文 > 正文

精彩回顾聚焦复述策略,优化教学支架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9 15:49:11

精彩回顾,不容错过

邱一红(湛江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参加了几期研讨,感觉一群有情怀、对小语有热爱的人在一起研究,真是很幸福的事。讲三点内容。

统编教材怎样系列编排复述故事的?

为什么要让学生复述故事?

复述我们要怎么做?

如主持人说的那样“前沿后连”。张琼芳老师讲的是如何区分“概述和复述”,概述要求更高,需要有对内容的提取和归纳。庞旭岚提到,老师要对文本进行解读,找到教学价值点。如果复述仅仅是讲述故事内容,那么就弱化了文本的价值。课文内容只是承载语言的一种方式,理解、运用、超越,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所有复述的核心,最终都是为了创造性的复述。复述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重复,而是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增加情节,再次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的形象。

一、复述故事的意义何在?为什么要复述故事?

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迁移拓展,聚焦语言,发展语言就是语文课的核心训练点。

二、低年段如何让学生复述课文?

切忌照本宣科;重点突出;表示准确,思路清晰。讲故事是需要方法作为支撑的。第一,梳理是起点,找规律是重点,抓住“变化点”复述故事关键点。抓故事的主要发展脉络,抓住这个变化线索,就能让故事的讲述清晰而完整。低年级有些童话故事篇幅很长,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结构相似。所以引导学生复述的时候,就抓“变化处”“结构的不同点”。续写故事是二年级这类童话故事的常见训练。学生在复述或者续写故事的时候,懂得变化着不同的语言,以习得锤炼语言的能力。一年级下册有《小壁虎找尾巴》《小蝌蚪找妈妈》两篇课文。祉漪同学提到,一下第七单元《小猴子下山》5个自然段对应五幅插图,是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来构段,有着鲜明的构段特色。晓莹同学提到,二年级上册《风娃娃》是童话故事,也是反复式的结构。来到那里,看到什么,做了什么?一处为例,讲述故事。国纶同学提到,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借助示意图,开三次店——卖什么——写什么招牌--——结局怎么样,这也是结构反复的特点。锐玲同学提到,《青蛙卖泥塘》是复沓结构,课后习题第二题是要求复述。下面举两个例子,二上《小蝌蚪找妈妈》,二下《雷雨》《小毛虫》。

第二,二年级要注重抓“起因—经过—结果”的三段式讲述,为中年段段落架构过度搭建支架。

借助提示语“讲故事”的能力训练贯穿了整个统编教材二年级,教材提供的故事支架无论是网状、线状,还是表格式,都与故事本身的叙述形式相契合,殊途同归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为二年级下册的复述故事,要注意提炼出“起因—经过—结果”的三段式讲述支架。这将有利于学生在后续三年级认识段落结构的学习中,达成自然的过渡和融合。而《大象耳朵》和《小毛虫》则可以借助文章的脉络线索进行复述。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些要素串联起来,组织语言,复述故事。第三,低年段复述要建立信心,渐次深入、循序渐进。复述语言—构建自己的语言—生成自己的语言。《蜘蛛开店》是很经典的一节课,余馨老师提到,鱼老师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方法新:在讲授每一段时,他都让学生在深入理解体会文意的基础上,把一段话逐渐变成一串字符串:“蹲在”“寂寞”“决定”“商店”“卖口罩”等,然后提问:“谁能把这些字符串连成一个故事讲一讲?”这实际就是复述蜘蛛第一次开店。

用的就是“看图-提问引导-示范-复述”。

1.简单讲述故事的大概内容

2.老师给提示语,讲述故事的第一个片段,按照“读-想-讲”提取关键词。

3.根据示意图讲故事说生动。

思维导图,就是一个梳理故事线索,养成条理性的一种很好的途径。潘唯女老师的板书,她的字写得很好,一边板书一边梳理故事,提取关键词板书帮助学生理清复述线索。

选择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故事情节,挑战声情并茂、手舞足蹈地详细地复述故事,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讲故事的趣味性。潘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做的,所以她的课堂学生是非常喜欢。

潘唯女(广东省特级教师)我是第一次参加梁桂云老师所组织的云智慧云教研活动,但我之前就已经了解到你们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所以我非常非常地为我们的梁桂云老师点赞。能够把五湖四海的老师们聚集在一起,在这样的一个场合、一个晚上,进行这样的学习,实在是太好了。我今天晚上从8点钟开始一直认真地听和学,还做了很多笔记。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个学生一样,去听大家看了课例之后的想法、感受、收获还有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汇报自己在课堂当中是如何操作的,对复述是如何理解的。所以,我十分地希望我们可以多开展这样的云教研活动,扩大一些范围,让更多的老师受益其中。这是我在讲我的话题之前,所要发表的一点感触。接下来,我要谈谈自己所总结的关于复述的方法,以及说说我平时是怎样做的。

一、点赞统编版教材

我今年教的是二年级,我特别为这个统编教材点赞。当我们在使用统编教材时,我们能看到其非常地重视课后练习的编排。“复述”这一语文要素,在二年级上下册教材中,一共安排了18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与我们的这个故事有关,其中讲故事有14篇,分角色演故事有2篇,续编故事有3篇。并且教材还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按照能力的训练点来分类,共为借助图片、借助关键词、借助关键句、借助示意图、借助插图、借助表格还有借助开头续编故事这七大类。统编教材对复述能力的培养也是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呈螺旋上升的趋势,这是我们主持人带着我们老师都已经反复强调了这一点。这样的安排不仅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同时对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方面也进行了有效的引导,也就是说我们的老师即使没有去大量地去看名师课例,但根据我们统编教材的这样安排,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我首先要特别地点赞我们的统编教材,所以我们先来看看:

(一)借助插图,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我们一二年级的学生最注重的就是兴趣的培养,如果他没有兴趣,再怎么样好听的故事他也讲不出来;但如果他有了兴趣后,就一定会把故事讲好,所以我们文中的插图是非常形象直观且色彩鲜艳的,并且还紧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找对应的文段。我觉得,就是通过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给学生的复述起到了非常好的提示作用。《开满鲜花的小路》这篇课文的插图是非常清晰地呈现了鼹鼠先生先是路过邮局,接着经过狐狸太太家,最后才是来到松鼠太太的门前。这个插图有着这样的一个顺序,我们学生在复述的时候就可以看着这个插图有依据地表达了。就如刚才一个老师提到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中,第三自然段要求学生复述出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这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特别是城市里的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但是有了邓爷爷植树的这幅插图,我们的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察图画,一边在文本中找出“挑选、移入、归丘、填土、扶正”这样的一些表现植树动作的词语,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将植树的过程复述出来了。这是我对课文插图的理解,为这个插图点赞,它为我们的教学减轻了负担。

(二)借助关键词句去创设语境。

老师们都知道关键词句能够帮助文章梳理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降低复述的难度。所以刚才老师们讲到的那些例子我就不再讲。那在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这一篇课文,它的课后要求是用“得意、伤心、满意”这三个词语讲故事。我们让学生在课文当中找到这三个词语后,读课文找出玲玲心情变化的原因,把表示玲玲情绪变化的这三个词语与变化的原因一一对应起来后,学生就能理清课文的脉络,清楚地复述情节,就可以把故事讲清楚了。

(三)借助示意图来理清线索。

示意图是思维导图的一种,可以将复杂的故事情节简单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并且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地记住故事情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这个课后习题的示意图,首先是个网蛛形状,网格上排列着关键词,非常形象地呈现了故事的结构和故事的情节。如:通过提问:蜘蛛开什么店?来了谁?结果怎么样?给出3个问题让学生一边去找故事中的关键词,一边板书,把这整个示意图一步一步地呈现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梳理情节,感知故事结构反复的特点。所以,根据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重点地讲好第一个片段,比如说卖口罩,河马是在一整天工作的这样的一个情节,学生重点地讲完后,那么后面的卖围巾、卖袜子这两部分就可以直接套用了。学生在复述完故事后,他会更乐意学习。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感到特别欣喜的是什么呢?是学生更乐意按照这样的模式去续编故事,他觉得自己对这个复述已经很清晰了,不太想说了。所以他想以这样的模式去续编。当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讲了两位同学后就意犹未尽地下课了。而这时候,我马上课堂生成,我让学生把自己现在心里要续编的故事写在日记本上,交日记时,我们再来分享。我也实现了这一诺言。我看了他们的日记,发现他们续写的故事很特别,和课文中的不一样。因为吸取了教训,所以不再这样写招牌了。蜘蛛经过思考,为什么自己总是赚不到钱,或是付出的劳力和获得的钱是不相符的,所以同学们就去改编了一个新的故事。我觉得这样更有意思,这是一种升华。

(四)借助表格梳理情节。

《羿射九日》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是陈列了一个表格,通过提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内容,呈现出主要内容,为学生复述这一故事提供了很好的辅助。这其实就是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射掉九个太阳,二是怎样射,三是九个太阳射下来了吗。那么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带着这三个问题去阅读文本,然后找到相应地段落。利用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在原有的表格基础上增加一栏来让学生补充关键词语。让学生寻找课文三个部分的关键词,这有利于学生再复述时,可以表达地更加丰富。

二、强调板书对复述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法大全》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学生通过两个渠道接受信息分别是:视、听。从视觉获取知识的记忆时间,要比从听觉获取知识的时间长。所以,板书更方便学生巩固学习的内容,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如今很多的年轻老师善于去做PPT,在PPT上展示要讲的内容或是在PPT上直接呈现板书,但对于黑板的板书就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了。当我们和学生一起走进故事中,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提取故事中的关键词句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一边讲,一边呈现,我觉得会比在课件中呈现的效果更好。因为老师板书的时候,低年级的孩子是最喜欢模仿的,所以我们老师一边板书,就可以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板书或是书空,或是读读老师的板书内容。书空和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学生记忆消化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那他它再去复述时一定就会更好些。

三、复述能力的发展不仅在于课堂上

我再想跟老师们分享一点,就是我们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其实不仅是在课堂上。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想做到完整地讲述小故事,就必须熟悉课文内容。熟悉课文内容后,才能够达到“较完整地讲述”这个目标。所以,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做到“先学后教”。学新课文前,我会用预习的三部曲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初步感知课文的任务,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而这三部曲,是第一遍铅笔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写出音序、部首;第二遍用彩色笔写出生字在文中出现的词语或者好词;第三遍是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以及读了课文后,产生的问题是什么。用这种“先学后教”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实就是培养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二是,老师要为学生绘声绘色地读课文。我认为复述一个故事,其实就是怎样将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所以,日常教学中,我不管是早读时间,还是课堂上,或者是课后,我都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必须要是带着表情、带着角色的特点和情感地读课文。因为老师光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泛泛而谈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我就要求是一定要带上表情、角色特点,还有自己的情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我一般是这样布置作业的,当遇到故事性课文时,我会说:“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三遍”。这也就是比老师们平常布置作业时“读课文三遍”加多一个“绘声绘色”。他们知道老师要求的绘声绘色是什么,那么他们就会在这方面去注意。我所看到的一些常态的课堂,是让学生很机械性地齐读两遍或者三遍。那么,早读读课文时,也是人云亦云式。非常整齐划一地读课文,我觉得这样的读书是不过脑的读书,也是无效的读书,因为他没有倾注自己的情感。我们班学生个性化地读时,课堂上读书的声音不是那么整啊,或是不那么大声,但我们听不到拖音或是唱音这样的读书状态。我觉得我看到学生们那生动的表情时,自己也会被带动陶醉其中,所以我常是感慨!这个课堂40分钟,学生上完课之后,是否会“哎呀,老师给我们上一节课这么快就下课了。”他会陶醉在课文,陶醉在文本的趣味当中啊!三是,要想让学生的复述能力掌握好,积累些精彩的段落是非常需要的。比如说,我们遇到课本的一些精彩段落时,可以通过引读、挖空填读、短时竞赛、展示背诵、课后背诵等一些方式,让学生背诵积累些精彩的段落。而一些用词,或是一些趣事,当他会了之后,他就会在复述故事的时候脱口而出。这都与平时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

(一)通过多种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学会复述。

要想把小故事生动地讲出来,就必须培养语感。我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刚才我们的老师在发言时是讲得很好的,但是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大家在发言时并不是像你平时说话那样自然的,可能是你会觉得自己现在是发言时间,我一定要正襟危坐,或是我一定要怎么样,用怎么样的语速,怎么样的谈吐来表达,我觉得其实这也自然。其实自然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语感,就是不管是发言,不管是读课文,还是干什么,我们都是在这种已建立的语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把话说出来,这样听起来才会很舒服。所以,学生需要培养语感。

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我觉得仅仅靠课本的这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让我的孩子们学武戈叔叔讲故事。因为我们湛江有一个非常好的做公益的武戈叔叔,他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ngzia.com/jxzbm/90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急性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