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急性子 > 急性子用法 > 正文 > 正文

和孩子们在一起七年,我发现这样的父母更容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5/17 12:00:57

和家长的沟通中,经常会问到这样的问题:

“我觉得我家孩子啊,一点都不爱思考,这题目老简单了,他都不会……”

“孩子不会融会贯通,讲三题了还不会举一反三,是不是不适合学数学啊?”

学数学最怕“死读书,读死书”,我们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够变成一个会思考的孩子,但却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变成一个会思考的孩子。

教会孩子思考比让孩子做题更重要。

01

会“偷懒”的父母更容易

让孩子有思考的机会

我是一个急性子,用以前老师的评价来说就是“雷厉风行”。

所以我经常跟孩子们说,写作业要提高效率,写完使劲去玩,别磨磨唧唧的,写没有写好,玩也没有玩好。

曾经上课我让孩子们做练习题,目睹班里有个孩子拿课本的过程,差点没把我憋出一口老血。

拿课本,把书包弄掉了;捡起书包,笔又不小心碰掉了;好不容易捡起笔,橡皮又掉了;翻书也是一页一页翻,终于翻到了,找笔的过程橡皮又掉了……

给我的感觉就是:这小手完全不听使唤呀!

我当时就在想,这究竟在家是啥样的,后来有一次跟妈妈沟通,妈妈说家里也是这样,特别头疼,所以经常嫌弃他慢,催他赶紧,但是效果也不佳,后来就干脆尽量替他做一些,节省时间嘛。

而生活习惯是会%迁移到学习习惯中的,生活中因为依赖性养出的“懒孩子”,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在学习中也必然是不会动脑的孩子。

所以课堂上经常别人都已经写一半了,这个娃娃还没开始。

至于思考,连题都无法专注的读完,自然也很难思考。

在《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句话,读来让人颇为受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学会做一个“懒妈妈”,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尽量控制自己代劳的冲动,把思考的机会留给孩子,多一些机会锻炼,将来才会有思考的能力。

02

会示弱的父母更容易

激发孩子思考的信心

之前在带大班和一年级孩子的时候,会经常给孩子布置一个课后小任务叫“萌娃小讲师”。就是小朋友要扮演老师给父母讲一道题目。

得到不止一位家长的反馈,说孩子对这个环节很有兴趣。比起做题,更爱分享和讲题,能够感受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信心和成就感。

而我有一个小朋友的家长做的更好,为了给孩子更好的仪式感,买了小黑板,小教鞭。经常和爷爷奶奶排排坐坐好,扮演学生配合“小老师”的讲解,还会问一些“老师这里为什么是这样呀?”

接下来就会发现这个娃娃,竭尽所能的发挥自己的表达,青涩的讲解着自己的想法。

所以你发现了吗?比起我们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家长适当示弱,假装不知道答案,更容易激发孩子身体内的探索和思考的主动性。

多示弱,少逞强。在学习方面,如果孩子总是可以很直接的得到父母的帮助,就会懒得去想。

用“哇,为什么是这样呀,妈妈都忘了”来代替“这么简单,来让我告诉你,答案不就是……”更能激发孩子思考的信心。

03

会引导的父母能够更好的

帮助孩子培养思考能力

上面两个讲的都是思考机会和思考信心的问题,不过有的时候孩子思考不出来问题,可能是因为真的题目太难了。一时间没想出来怎么做,这个请不要怪孩子。

我之前有个家长跟我说,他家孩子,会有一种情况:稍微复杂点的题目,看一遍题目不会,就会拎着课本过来找妈妈。

然后妈妈跟孩子一起读题,还没讲到一半,孩子恍然大悟“哦,我会了!你不用讲啦”

后来妈妈就发现一个很好的办法,如果孩子不会来找她,妈妈不会立马给孩子讲。而是说,这样,你先帮妈妈读三遍题目,大声读。

结果是,十次有八次,孩子三遍题目还没读完,就会做了。

所以对于一般难度的题目,只是他自己没耐心或者不敢尝试,我们引导或陪伴孩子多读两遍题目,可能孩子就思考出来了。

而对于确实孩子很有难度的题目,可能多读两遍也是没有思路的,因为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不是靠思考能够思考出来的,

如果孩子认真的探索5-10分钟还是没有想出来,就需要我们像老师一样去拆分难度,引导孩子一步一步思考。

注意这里是拆解,抛问题,引导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在孩子踮脚刚好能够到的难度里,通过探索尝试,慢慢培养孩子的思考方向和经验,从而提升思考能力。

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教学座右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果一节课,我发现在我的引导下,孩子能够跟着思考,并理解很深刻,自己想明白了,我就觉得这节课是成功的,孩子不会学会题了,还培养了思考的能力,多好呀,上完课不由哼起小曲,人间一切美好啊。

但是如果一节课,如果全靠我声嘶力竭的讲,孩子只是被动的听,最后生搬硬套记住了,就会觉得好失败,回家哭丧脸,那么孙先生就会跟着“倒霉”,受我情绪影响,怎么办?赶紧优化讲法,重新设计课堂。哈哈

多引导,少灌输。教会孩子一道题是次要,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思考一道题。任重道远,愿和各位一起努力。

04

会“等待的”父母孩子更容易

让孩子有思考空间

曾经的家长会,我给家长们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一个大班孩子做3+5=?的题目。

第一次孩子写了个7,还没写完,妈妈一声低吼“你再看看等于几?”;

于是孩子赶紧拿起橡皮擦,想了想,应该是6吧,这个6刚写完,妈妈已经压抑不住怒火,啪,一巴掌就过去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能写错,教你多少次了!”

最后孩子又想了想,可能是8吧,写完之后赶紧抬头看妈妈脸色。嗯!妈妈脸色是好的,说明对啦!“呼”长出一口气,下一题。

这个例子只是一个缩影,你会发现在孩子的学习中,或许我们曾经也这样辅导过孩子作业,孩子是找到了答案,但是真的是理解了吗。可能就像这个孩子是在猜答案,都没有真的搞懂为什么等于8,因为孩子已经被吓懵了,那即使这道题做对了,下次难道就不会错了吗?

有的时候耐心看孩子走弯路,给空间让孩子去试错,孩子反而会记忆更加深刻,有了经验,下次就会避开,所以试错也是一种成长。

不让孩子走弯路的结果,可能是后面孩子遇到不会的,他就止步不前,不敢探索。那么不敢探索的孩子,一定是不具有思考能力的。

爱迪生发明灯泡,尝试多次的故事,我们从小耳熟能详,众所周知。但是真正能做到控制情绪,等待孩子试错的家长却寥寥。

以前还能面授课的时候,我会因为孩子跑神,提醒几次没用,偶尔也会让孩子“罚站一分钟”起来清醒一下。

但绝对不会因为孩子不会回答问题或者思考错误,而批评孩子。

甚至有的时候有周围的娃娃起哄“咦,这么简单都不会~“。我就会非常生气,停止讲课,跟他们battle一番:

“你们有没有不会做题的时候?”

可爱的宝宝们会老老实实说:“有!”

“那你希不希望别人嘲笑你?”

孩子们肯定会说:“不希望!”

平平赶紧追问:“那我们应该怎么鼓励别人?”

于是教室就会响起鼓掌声,鼓励这个小朋友。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情,一旦这个孩子因为答错问题,挨批评或嘲笑,这个事情会影响他非常久,甚至以后都不敢再思考了。这得多伤害一个孩子。

所以但凡是上课不敢举手积极发言的孩子,非得自己%确定才敢举手的,多半是曾经因为说错被批评责备过,感受到过说错的压力。

我每次都会在孩子举手比较少的时候,鼓励孩子不要怕说错,说错了再改,只要敢思考敢回答,在平平老师心里就是勇敢的最棒的。谁还没有说错的时候呢?

不要因为怕孩子错,直接打断或者告诉答案,学会等待的父母,孩子才有思考的空间,不断积累思考的经验和方向。

一个有大智慧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就是一个“演员”,不是凸显自己有多强,而是让孩子不断凸显能力。

会“偷懒”的父母,孩子更容易有思考的机会;

会“示弱”的父母,孩子更容易有思考的信心;

会“引导”的父母,孩子更容易有思考的能力;

会“等待”的父母,孩子更容易有思考的空间;

基于此,我们的孩子才能培养思考的习惯。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成长为学习中勇于思考,举一反三,生活中独立勇敢,果断自强。

如此,就很好。

THEEND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ngzia.com/jxzyf/10020.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急性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